黑龙江分社健康医疗
首页健康医疗
无管技术破解胸外科诊疗难题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助患者更少创伤更快出院
2025年08月27日 09:37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8月27日电(张诗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下称“哈医大三院”)胸外科,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何建行教授团队首创的无管微创技术落地生根,以“创伤低,恢复快”的核心优势为黑龙江地区的胸外科诊疗带来新突破。

  一位刚完成肺结节手术的患者用“神奇”形容这项技术:“术前没听过无管微创,到医院后听医生介绍才了解。术后醒来身上没一根管子,像睡了一觉,还怀疑自己是不是真做了手术。”

何建行教授团队开展无管微创手术

  更让她意外的是恢复速度——当天上午手术,下午就在医护协助下尝试下床,“本以为肺部手术做完得卧床很久,结果站着、走了一圈都没不舒服”。距离手术不足3天,她已达到出院标准,即将顺利回家。

  哈医大三院副院长孟庆威介绍,传统手术中气管插管对患者是一种创伤,术后易引发咽部不适等后遗效应,影响诊疗体验;无管微创手术患者保持自主呼吸,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的同时,减少气管插管、尿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等有创操作,降低对患者生理干预,加速术后康复。

  哈医大三院胸外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徐世东教授带领下,肩负黑龙江省内多数肺癌患者的诊疗重任。孟庆威指出,2023年,为破解患者数量多、住院周期长的难题,胸外科主动推进无管微创技术推广。医院对此高度关注,徐世东教授(胸外科)与韩非主任(麻醉科)立即组织胸外科、麻醉科、护理团队前往广东,向何建行教授团队学习。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孟庆威接受采访

  胸外科肺一病房主任徐海与肺三病房主任王俊丰回忆,早在2009年之前,徐世东教授就率先开展局麻下胸腔镜胸膜活检手术。自广东学习归来后,徐世东教授带领胸外科团队从简单的肺楔形切除手术起步,逐步积累经验,如今胸外科已能熟练开展肺叶切除、肺段切除、纵膈肿瘤切除等常规胸外科手术;截至目前,科室累计完成无管微创手术超百例,手术成功率达100%。

  胸外科肺一病房护士长陆明慧表示,此前患者往往需要排队10-15天才能入院,而无管微创手术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缩短1-2天左右,部分患者术后次日就能出院,大幅提高床位周转率,有效缓解了“住院难”问题。

  进食早不适少,康复提速身心“双获益”

  无管微创技术顺利落地的背后,是多科室对“高标准”的坚守。王俊丰强调,无管操作必须遵循“慎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原则:术前要详细评估患者身体状况,术中操作需更精细以缩短时间,术后要密切观察并发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麻醉科团队进行无管微创手术

  因地域气候差异,黑龙江寒冷干燥环境使当地肺癌患者肺部质量较差、术后易“漏气”,成为技术落地“特有挑战”。哈医大三院团队对此进行针对性调整:对肺部质量差的患者,术中临时放置细胸管,术后无漏气即拔除。徐海解释,细胸管刺激远小于传统胸管,拔除后不影响“无管”体验,兼顾优势与安全。

  无管微创核心考验集中在麻醉阶段。麻醉科副主任黄宁介绍,无管麻醉为保留自主呼吸,麻醉维持过程中不使用肌松药物,辅以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麻醉以保证麻醉深度;同时需精准控制患者潮气量150-200毫升、呼吸频率20次/分钟以上,实时监测呼末二氧化碳分压,“术中眼睛不能离监护仪一秒,是对麻醉技术的极致考验”。

  一系列努力转化为显著的康复成效。陆明慧介绍,无管微创技术的优势在患者术后康复阶段体现得尤为明显:无管患者术后2小时可尝试饮水,6小时左右能进食,比传统手术提前至少半天;传统手术患者因携带麻醉泵、受麻醉影响,术后易出现头晕恶心,往往需1-2天后才能下床,而无管手术患者上述不适显著减少。

  无管微创技术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少遭罪”,更有心理上的积极变化。“术后第二天早上,无管手术患者的精神头明显比传统手术患者好。”陆明慧表示,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让患者更易接受治疗。

  如今,无管微创技术已在哈医大三院胸外科成熟应用,孟庆威表示,医院将持续优化技术方案,同时发挥区域龙头作用,向基层医院推广经验,争取让无管微创技术惠及更多周边区域的肿瘤患者。(完)

【编辑:郝雨】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王琳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于琨
刘璐
赵宇航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董淼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