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8月25日电(吴晓琨)8月24日牡丹江站,正午的阳光把站台烤得滚烫,钢轨反射着刺眼的光。调度车间四班助理值班员王平穿梭在站台与股道之间,只见他一手执信号旗,一手握对讲机,在列车与站台之间,守护着列车的安全到发。即将退休的王平,这个暑运正站好最后一班岗——这位有着40年工龄的老铁路人,依旧每天准时出现在站台,用脚步丈量安全距离,用目光确认每一处细节。
助理值班员是站台的“指挥官”,也是列车与旅客之间的“安全纽带”。列车进站前,他们要提前20分钟沿站台巡检:确认屏蔽门与列车门对位是否精准、站台边缘的警示线是否清晰;列车进站时,需站在指定位置展信号旗,目送列车平稳停靠;停站期间,要逐节车厢检查车门与站台的间隙,提醒上下车旅客注意安全;发车前,必须再次确认旅客全部登车,最后向司机显示发车信号。暑运期间,牡丹江站日均接发普速旅客列车46列,王平和同事们每天要在各站台往返步行近2万步。
“4068次接近,9道接车,外勤助理值班员王平明白!”12时50分,王平手持信号旗站在6站台。他微微侧身望向列车驶来的方向,正午的阳光直射在脸上,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却丝毫没影响他紧盯轨道的眼神。当列车头部出现在视野中,他立即举起绿色信号旗,手臂伸直与肩同高,保持着标准的立正姿势。直到列车稳稳停在指定位置,车门与站台标识完全对齐,他才放下手臂,转身走向车厢连接处。
同事们都说,王平有“火眼金睛”能发现别人忽略的隐患。一次,他在检查开往大连的列车时,发现第三节车厢的车门锁扣有轻微松动,立即通知人员临时加固,避免了行车中可能出现的车门晃动。“站台作业看的就是细节,旅客的行李别卡进车门,小孩别往线路边跑,列车的制动声有没有异常……”他指着站台地面的黄色警示线说道。

助理值班员王平做好接车前准备工作 董强 摄
为了让年轻人尽快上手,王平把自己总结的“站台作业三字经”写在本子上:“接车前,查设施;进站时,旗要直;停稳后,核对位;上下客,勤巡视;发车前,再确认……”他带着徒弟反复练习信号旗姿势,纠正他“手臂稍低10厘米就可能让司机误判”的细节,还特意标注了不同车型的停车位置差异:“特快列车车身长,停车点要比普快多留半米,这些都是磨出来的经验。”

助理值班员王平在为空车体进行防溜止轮作业 董强 摄
傍晚6点,夕阳把站台的影子拉得很长。王平送走最后一趟开往北京的列车,信号旗划出的弧线在余晖中格外醒目。列车启动时,车窗里有旅客向他挥手,他也笑着点头致意。“干了一辈子助理值班员,就认一个理:旅客平安上车,列车准点开出,就是我们的本分。”他望着列车远去的方向,背影在站台灯光下拉得笔直。

助理值班员王平在进行发车条件确认 董强 摄
正如王平常说的:“站台不大,却是守护万千家庭的岗哨,站在这里,就得站直了,守好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