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8月20日电(李光明)8月20日9时许,中俄边境线上刚刚施工建成的绥芬河隧道内,传出阵阵清脆的“当当”声。牡丹江工务段的9名桥隧工手持特制工具,正逐点敲击隧道衬砌,为这条即将通车的跨境铁路咽喉工程做“体检”。
绥芬河隧道是中欧班列“东通道”滨绥铁路交通咽喉,隧道全长602米,从隧道出口到国境线直线距离仅400米、步行仅需5分钟。隧道安全直接决定着两国跨境物流通道畅通。
“大家注意力度,轻敲听声、重敲辨感!”高铁路桥车间副主任高炜手持手电筒,照亮衬砌表面的裂缝标记,“这里每一米都关系着跨境运输的顺畅,半点马虎不得。”他伸手抹去衬砌上的灰尘,指着一处细微痕迹叮嘱:“这种混凝土颜色变化位置要重点敲,千万不能遗漏了潜在的问题。”
敲击检查是一项极为细致且考验经验的工作,讲究手、耳并用,检查者需要用手腕发力,带动检查锤短促有力地敲击衬砌表面,同时凝神屏息,侧耳倾听每一记敲击的回响。如果是“铛…铛…铛…”带着金属般的颤音,明亮而富有弹性,是衬砌混凝土密实、与围岩紧密贴合的良好证明;若是“咚…咚…咚…”般的沉闷如同鼓点,声音短促、缺乏回弹,则往往预示着内部存在隐患,需要仔细排查。这声音的细微差别,便是判断结构健康的直接依据。一旦发现隐患问题,他们立即用喷漆标记进行标注,并详细记录相关信息。在这600米的隧道内他们以0.5平方米为一个敲击点,每个点平均敲击2-3次,敲击间距不大于0.3米,需要挥动上万次手腕,对隧道衬砌进行全断面敲击。
图为作业人员在进行敲击作业 李光明摄
“咚…咚…咚…”拱顶敲击组长陶清山正侧着头,一边听声,一边稳定而有节奏地挥动手中的检查锤。“听!这里有情况!”说着手腕再次发力,又在疑似点位附近轻巧地补敲了两下,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他通过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手部感受到的震动,就能迅速地判断出衬砌内部情况。“标记拱顶2号点位,深度待测!”旁边的组员迅速应声,利落地在衬砌表面做好标记。
图为作业人员用喷漆标记发现问题 李光明摄
在10米高的工作台上连续忙碌了几个小时,大伙儿始终直不起腰,要么半蹲着屈膝撑腿,要么弯腰弓背,汗水早已浸透了后背,脸上被安全帽带子勒出的红痕清晰可见。陶清山喝了口水,又拿起检查锤:“再加把劲,前面这段拱顶就检查完了!”
图为作业人员在进行敲击作业李光明摄
“以后段里还会引入地质雷达等先进无损检测技术,用‘人工+科技’的互补模式,对隧道进行全方位、高精度的排查,那时我们的作业效率就快多了!”高炜笑着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