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森工农垦油田
首页森工农垦油田
无惧“烤”验冲刺项目建设 天然气分公司武胜净化厂项目部战高温建设纪实
2025年08月19日 14:03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8月19日电(彭菲 陈帅奇)8月19日8点19分,在距离大庆长垣数千公里之外的四川省武胜县天然气净化项目施工现场,随着一声令下,一座重达457吨的“庞然大物”——净化脱硫吸收塔在2个巨大的吊装机械牵引下一寸寸挣脱地心。经过数个小时的连续奋战,终于刺破晨光、稳稳咬合于基座之上,这时的气温表已悄悄指向了37℃。作为整个项目的核心设备也是重量最大的设备,此次“站立”,难度系数高、协调强度大,高温及环境的局限性更是摆在了所有项目部及施工人员面前的严峻考验。

  “首次”与“极限”中的“另辟蹊径”

  武胜天然气净化厂项目是大庆油田天然气分公司首次在川渝探区开工建设含硫天然气处理装置。考虑到该项目对油田上扬“第二曲线”的战略意义,以及对川渝地区产能释放的重要作用,天然气分公司项目部全体成员尽锐出战、聚力攻坚,高效协调施工人员圆满完成了这场高温烘烤模式下的艰巨任务。这次成功是继火炬、再生塔等塔器成功“入场”后的又一里程碑式突破,更是整个项目进入全面攻坚冲刺阶段的重要标志。

  在项目的建设蓝图上,需要大型吊装设备牵引辅助、上百名工作人员同时发力才能立起来的10米以上高度的大型塔罐共有21座。这些“庞然大物”从预制厂安全、精准地运抵施工现场并成功“立”起来绝非易事,仅仅是“运输”这一步,便处处充满挑战。武胜县地处如巨龙蜿蜒、褶皱幽深的群山怀抱中,夏季以来,雨水天气多发,道路泥泞、路基承载力有限,大型机械设备及车辆通行困难……面对如此“刁钻”的地理环境,项目部提前与高速公路路口反复沟通确认通行事宜;进入武胜县后,过桥的细节、乡镇路段的通行,都要与当地部门逐一敲定。在这样崎岖复杂的地形中,他们硬是把这些大件一点一点地“挪”进了现场。五公里的进厂山路,要足足耗费四个小时才能“挪”完,每前进一米,都饱含着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

  在吊装现场,这座被分成三段才运输来的“巨无霸”,需在周围5台大型设备形成的“夹缝”中作业,最小安全间隙仅6米——这就如同要求一座巨轮在礁石密布的狭窄水道中完成一次精准无误的穿行,容不得半分差池。为破解吊装空间受限的难题,项目副经理吴俊学组织大大小小十多次现场会,最终提出“后场预制、空间换时间”方案。将吸收塔两侧的过滤分离单元模块和胺液过滤模块转移至场外预制,既为核心设备吊装腾出作业空间,又实现了平行施工提效,让两个辅助模块的施工进度提前了5天。

  高温“烤”验下的坚守

  就在立塔前的一周,为了顺利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项目部员工顾不得高温“炙烤”与令人窒息的闷湿,依旧没日没夜地在施工现场忙碌着。14日上午7点半,项目副经理吴俊学头顶烈日出门,空气中弥漫的热浪夹杂着尚未退去的水汽,扑在脸上像盖了层湿毛巾,他开始了一天的现场巡查与工序协调工作。“再过五天,脱硫单元吸收塔就要立塔了,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请大家再加把劲儿,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吴俊学坚定地说道。他一边巡查现场,一边用袖子擦去额头的汗珠,那汗珠刚拭去,新的又立刻从毛孔里沁出来,红工服的后背已渗出深色的汗迹。

  立塔工作不仅工序繁琐,更对现场协调组织、吊装技术和人员耐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在吸收塔组对现场,施工组邵帅顶着高温在现场蹲守,安全帽下的汗水顺着脸颊淌进衣领,黏腻的湿气包裹着身体,仿佛置身于巨大的桑拿房中,后背的工服被浸透又在高温下晒干,析出的汗渍变成了高温下奋战的“勋章”。他说:“再热也要保证万无一失。”

  八月的川渝大地已进入“炙烤模式”,潮湿的空气仿佛随时能拧出水来,山坳里更是时刻闷热得让人透不过气。然而,面对责任之重、意义之大,项目部的二十余名工作人员从未有过一丝懈怠,从一开始的“零起步”的挑战,到如今看着项目建设犹如“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其中,有“偏毫厘而不敢安”的精益求精,更有“闻韶不知肉味”的一腔热忱。在项目副经理宋井伟的办公桌旁,整整七摞技术图纸与施工图纸如小山般堆叠着,每一摞都有一米来高,上面布满了深浅不一的红线标注——它们像年轮一样记录着技术攻坚的许许多多个日夜和无数次推倒重来的尝试。

  烈日下,项目部各部门相互配合,各组骨干在项目施工现场进行现场踏勘。热浪滚滚,被暴晒的“钢筋铁骨”温度骤升。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建成投产,他们每天都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10余个小时。今年的极端持续高温让人酷暑难耐,这些习惯了北方秋高气爽的天然气汉子在川渝大地的湿热蒸笼里辗转奔波着。热浪裹身,他们如同困在烘炉中的铁匠,但却丝毫没有被打消干劲儿。面对“烤”验,他们目光坚定,始终坚守一线。在现场,滚烫的设备表面仍带着余温,他们却俯身其上、专注检测,每一个数据的记录都经过严格核验;他们手持图纸对照设备基础定位,在地表温度近60℃的工地上反复核对各项参数,确保设备安装一次到位,各项工作一如既往、如火如荼地推进着。而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了项目建设者们的日常。

  用“科学统筹”对抗“温度”与“速度”

  越是极端条件,越要让科学管理成为最大保障。施工现场,大家各司其职、忙而有序。面对持续高温,项目部打出一套“人文关怀+科学调度”的组合拳,为项目推进筑牢人员健康与施工效率的双重保障线。

  “我们把平台焊接、管线安装等户外作业调整到清晨凉爽时段,正午高温期停工避暑,下午4点至晚上10点再借着照明继续施工。”项目副经理吴俊学讲道。面对持续的极端高温环境,项目部不仅科学调整工时,更搭设了多处“清凉驿站”——现场设置的遮阳棚内配备的饮水机永远保持满水状态,急救箱里的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定期补充,还联系当地医院派驻人员设置医疗点,在生活区配备凉茶、风扇等物资。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为工程推进筑牢了人员健康保障线。

  项目投产的主战场上,处处是“人人围着项目干,人人围着项目转”的身影。他们顶烈日、冒酷暑、战高温,用专业与坚守无惧“烤”验,展现硬核担当;他们以“错峰作战”抢时间,用“空间换时间”提效率,在冲刺项目建设投产中争主动,发起一轮又一轮攻势。这次脱硫单元吸收塔的成功立塔更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

  夕阳西下,余晖为矗立的吸收塔镀上一层金光,也映照着建设者们疲惫却坚毅的脸庞。这场与高温的较量、与时间的赛跑,不仅见证着天然气人的专业实力,更彰显着他们不畏艰难、敢打必胜的奋斗精神——烈日“烤”的是项目部干部员工的钢筋铁骨,“立起来”的是天然气人坚决完成建设任务的决心与信心,是支撑大庆油田成长“第二曲线”强势上扬的铮铮脊梁!在武胜净化厂的建设征程上,这支攻坚队正以实干笃行续写更多精彩,为川渝地区天然气上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完)

【编辑:郭璨】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王琳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于琨
刘璐
赵宇航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董淼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