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8月18日电(张可欣)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人人都有过疼痛的体验,如头痛、牙痛、腹痛、关节痛等,但有一种疼痛却因部位特殊、发作突然,经常被误解或漏诊——它就是舌咽神经痛。这种疼痛虽不致命,却能让患者在说话、吞咽甚至呼吸时备受煎熬,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认识舌咽神经痛
据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四病房主任医师谢春成介绍,舌咽神经是颅神经的第十一对,主要负责舌后部、咽喉部感觉及部分吞咽功能。舌咽神经痛是一种由于舌咽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所引发的咽喉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属于“神经干性疼痛”的一种。
临床上,这一疾病的特点是突发突止——疼痛往往毫无预兆,就像快速的闪电,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之后又骤然消失,间歇期完全正常。此病发作时,其疼痛程度极其剧烈,被患者形容为“电击样、刀割样、火烧样”,让人难以忍受。
谢春成解释说,舌咽神经痛的疼痛部位与舌咽神经的分布区域相一致,主要集中在舌根、咽喉部(尤其是扁桃体附近)、耳道深部、下颌角后方等部位;少数情况下会放射到颈肩部。值得注意的是,吞咽、说话、咳嗽、打哈欠,甚至转头、触碰耳垂附近皮肤,都可能诱发疼痛。因此,许多患者由于害怕疼痛而不敢吃饭、说话,久而久之导致体重下降、情绪焦虑。
四年误诊终确诊
今年55岁的李女士被舌咽神经痛困扰4年,最初表现为吞咽时右侧咽喉部“电击样”剧痛,后来发展到连说话、转头、咽口水都会被点燃“导火索”,疼痛每次持续数秒至1分钟,间歇期则恢复如常。在4年时间的寻医之路上,她曾被误诊为“牙痛”、“慢性咽炎”,尝试过药物、针灸等多种疗法,初期服用卡马西平尚能缓解,但随着病情加重,药物剂量不断加大,头晕、走路不稳等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严重干扰进食和睡眠,体重下降了5公斤。
李女士住院后,谢春成和他的团队经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发现,患者右侧舌咽神经根部被其小脑后下动脉的一个异常分支压迫,最终确诊为“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排除肿瘤、炎症等继发性病因,评估患者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确认李女士符合微血管减压术指征。同时,使用地卡因局部麻醉咽喉区,观察疼痛效果,以进一步明确诊断。但谢春成主任医师建议主治医生自己完成这个操作,精准阻滞到舌咽神经支配区,而不是简单交给耳鼻喉科处理,因为舌咽神经和三叉神经支配区紧邻,容易误诊误治。
谢春成的临床经验是,确诊为血管压迫所致的原发性舌咽神经痛,可采用“微血管减压术”——即通过手术将压迫神经的血管剥离开,以解除压迫,消除疼痛。而对于继发性病例,需优先根除原发病(如切除肿瘤)。通过谢医生的科普解释,李女士立即决定接受微血管减压术。”
微创手术解病痛
谢春成团队在患侧耳朵后面的发际内,切开一个约4厘米长的微小切口,一层层分开皮下组织和肌肉,暴露出枕骨后,用颅骨钻在上面开一个一元硬币大小的骨窗,然后打开硬脑膜,放出部分脑脊液,让脑组织塌陷松弛,为手术操作腾出空间。
随后在显微镜下,谢春成仔细检查后发现,李女士小脑后下动脉的一个分支像“袢状”一样搭在舌咽神经根部,这正是造成神经压迫的“责任血管”。锁定这一“黑手”后,专家团队用神经剥离子仔细分开血管和神经间的粘连,在两者中间垫上一块不被吸收的聚四氟乙烯垫片,把血管推离神经根部,确保它们不再“亲密接触”。在确认减压到位、没有出血后,缝合硬脑膜,骨窗的位置用原来骨瓣修补好,逐层缝合肌肉、皮下组织和皮肤。
术后当天,李女士咽喉部疼痛就已完全消失,次日开始少量进食,3天后出院。随访6个月,疼痛未再死灰复燃,止痛药也完全停用了。事后,谢春成解释说,“微血管减压术之所以立竿见影,是因为通过“物理隔离”办法,把舌咽神经从血管的“打压”中解救出来,从病因上根治疼痛。研究显示,此法适合于用药无效或药物治疗副作用明显的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病人,长期有效率达98%以上,是目前公认的根治性手术方式。
日常防护早求医
谢春成告诫,针对舌咽神经痛,日常要注意避免疼痛的诱因:吃饭时尽量细嚼慢咽,减少冷热、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说话、转头时动作要轻柔;还要保持情绪稳定,这是因为焦虑、紧张会加重疼痛发作和频率。平时注意通过放松训练、心理疏导等方式来调节心理状态。若突发咽喉部、耳部剧痛,尤其是疼痛与吞咽动作相关时,千万别当成“上火”或“牙痛”自行处理,要尽早到神经外科就诊,以免延误诊治。
谢春成友情提示,舌咽神经痛虽然不常见,但对李大姐们的影响却很大。只有真正了解这个疾病的特点,及时识别并规范治疗,才能有效解决或根治,让患者重新回到正常生活。如果身边有人被类似的疼痛困扰,不妨提醒他们:这可能不只是简单的“咽喉问题”,或许是舌咽神经在发出“警报”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