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一条银色巨龙在北国冰城与鹤城间苏醒,3818个昼夜的疾驰,在龙江大地刻下一条壮美诗行。
《十年轨迹·向新而行》
2015年8月17日,中国最北端的高寒高铁——哈齐高铁,CRH5A型动车组在零下30℃的严寒中首度鸣笛。
十年间,从CRH5A到CRH380B,从CR400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到“瑞雪迎春”亚冬专列。282公里的钢铁动脉,以250公里的时速,串联起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座城市,更在白山黑水间,刻下中国高铁征服极寒的传奇。
这里是世界高铁的“极限考场”。为抵御零下40℃的严寒,铁路工程师为高铁穿上“防护衣”。融雪装置快速融化积雪,保证道岔转换自如;融冰装置直接融化接触导线上的凝冰,确保接触网正常使用;700多个高清夜视摄像头等智能监测设备实时守护线路,提前发现隐患。
当风雪席卷松嫩平原,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自动降速,道岔电热融雪板瞬间化冰,让列车在风雪中依然准点如一。
【同期声】哈尔滨动车段工程师:“动车组列车能够在极寒条件下平稳运行,我们对动车组列车进行了一系列的高寒适应性能力改造,尤其针对走行部部件、制动系统、以及高压牵引系统的一些部件我们都进行了适应能力的改造,极大提升了动车组抗高寒的能力,为动车组能够在零下40摄氏度的条件以及在冰雪极端恶劣条件下平稳运行做出了保障。”
十年前,哈尔滨到齐齐哈尔需要3小时;如今仅需90分钟,商务人士完成跨城谈判,学子每日往返两城求学,游客上午漫步中央大街,下午便在扎龙湿地邂逅丹顶鹤。
哈齐高铁以‘公交化’开行,日均4.3万人次流动,让三城GDP占全省60%的土地,迸发出1+1+1>3的聚变效应。
【同期声】旅客:以前我挤绿皮车回家,现在每天坐高铁通勤,就像坐地铁一样平常……
【同期声】旅客:现在+周五下班,50分钟就能到齐齐哈尔吃烤肉。……
它不仅是旅客的通勤线,更是产业的联动线。
齐齐哈尔‘国际烤肉之都’的香气随列车飘向远方,哈尔滨的冰雪IP借高铁引来八方客流。
十年间,1.2亿人次的选择,见证了一条高铁如何让老工业基地焕发新青春。
【同期声】高铁乘务员:十年前我们帮乘客抬行李,现在教他们用计次票、刷身份证进站。高铁快了,服务也更暖了。……
2025年,哈齐高铁迎来十周岁生日。计次票、定期票让出行更自由,“烤肉主题车厢”、“冰雪专列”让旅程更精彩。
这条穿越松嫩平原的钢铁动脉,用3700万公里的安全驰骋,在零下四十度的极寒中,写下中国高寒高铁的序章。
未来,这条钢铁动脉将继续延伸,在极寒之地书写更多关于速度、温度与高度的故事。坐着高铁看中国,十年轨迹向新而行!
脚本:姜博 王韦强
视频制作:孙吉 韩宜诺
摄像:冯靖 胡多刚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