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8月5日电(徐嘉徽)盛夏时节,黑龙江桦南县的黑土地上,科技兴农的实践正酣:辣椒田有技术骨干现场指导,玉米地靠电脑操控水肥,高粱基地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链升级……当地以科技为钥破解‘地怎么种、钱怎么赚’的乡村振兴课题,而党建引领则为这场农业变革筑牢了根基,让“向科技要效益、向土地要潜力”从理念变为生动现实。
技术服务强支撑:从“凭经验”到“按规程”
“今年气温高,骤然的高温会引起作物生病,但是用药浓度千万不能擅自加大,不然容易产生药害,还会影响辣椒品质,用药得按这个配比……”盛夏时节,桦南县闫家镇丰基村的辣椒田里,双丰红辣椒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太龙一边拨开枝叶查看苗情,一边向围拢的农户讲解管护要点。身为党员技术骨干,韩太龙不仅穿梭于本村田间地头,还深入大张家村辣椒田,担任‘技术导师’,为农户传授夏季管理良策。“以前种辣椒全凭老经验,病虫害一来就慌神。现在合作社有技术团队,党员分片指导,啥时候浇水、啥时候打药都有规程。”桦南县闫家镇大张家村农户冀凤兰说,在韩太龙的带动下,村里的辣椒专业合作社已辐射周边村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亩产提高20%,“红辣椒”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果”。“我们坚持“技术护航产业”,通过常态化开展田间指导、集中培训,让科学种植理念扎根农户心间,要让更多农户跟着特色产业‘富起来’,让辣椒红遍田间地头,也红透乡亲们的好日子!”桦南县闫家镇政府农业副镇长林鼎浩的话语里,满是对乡村振兴的憧憬。

桦南县农业技术人员在田地里指导农户进行夏季管护 孟磊 摄
入夏以来,桦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防病虫、减药害、促丰收”为目标,通过“线下精准指导+线上便捷服务”双轨模式,推动夏管绿色防控技术落地见效,针对夏季高温高湿易引发病虫害的特点,桦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建专家服务队,开展“田间巡查”专项行动,每周2次深入12个乡镇,针对农户普遍存在的‘重治轻防’误区,专家手把手教授‘查虫卵、抓幼虫、控基数’的防治技巧。截至目前,服务队累计入户指导150余户,解决“药剂选择难”“防治时机把握不准”等问题40余个。针对农户“白天忙农活、学习时间碎片化”的实际,桦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短视频”形式实现技术“零时差”传播。短视频聚焦“短平快”痛点:如《1分钟识别稻瘟病——叶片有褐点,边缘有黄晕》《性诱剂挂哪里?离地面1.2米最有效》等,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田间地头的实拍镜头,确保农户一听就懂,一学即会。
产业融合延链条:从“卖原粮”到“创品牌”
“过去种地,收了粮食就卖给粮贩子,一斤挣不了几毛钱。现在跟着合作社种有机高粱,又能在酒厂打工,还多一份收入呢!”桦南县土龙山镇农户马超算起收入账,笑得合不拢嘴。其中的“奥秘”在于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精心构建了一条涵盖高粱种植、酿酒及销售的全产业链条。桦南县土龙山镇党委引进“易真・段氏家酿”企业,流转750余亩耕地种植有机高粱。从土壤改良到物理防虫,全程采用绿色技术:企业投资1500万元改良土壤,农户坚持人工除草,技术人员定期检测品质。“尽管成本不菲,然而所酿之酒能够荣获有机认证,其价格也随之飙升。”企业负责人段胜军说,企业带动331名村民就近务工参与田间管理,人均日均工资150元,有效促进了当地就业和收入增长。为让好酒卖出好价钱,镇里创新“会员制+订单农业”模式。会员通过APP实时查看高粱种植、酿酒全过程,体验“从田间到餐桌”的透明溯源。全国500余名会员的加入,让“古法酿造、有机原料”的高端定制酒供不应求。桦南县土龙山镇战生村党支部书记梁小泽感慨:“以前是‘种什么卖什么’,现在是‘需要什么种什么’,党员带头学电商、跑市场,咱的高粱终于成了‘金疙瘩’。”
同样靠产业链增值的还有桦南县梨树乡永远村的蓝靛果。在黑龙江省科技厅驻村工作队支持下,村党支部选定被誉为“第三代小浆果之王”的蓝靛果,科学论证土壤气候后,建成45亩蓝靛果种植基地。“技术人员教咱疏花疏果、保鲜储存,7000斤果实通过订单销售,村集体增收5.6万元”谈及蓝靛果的发展,梨树乡副乡长王秀亮信心满满,“我们将继续扩大规模,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梨树乡特色品牌!”。

梨树乡农户在采摘蓝靛果 张丽君 摄
党建引领聚合力: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产业要发展,党建是引擎。”这是桦南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深刻体会。全县开展“县乡共管・夺旗争星”活动,划定五面红旗村18个,三面红旗及以上村占比61.5%,通过实绩考核激励村干部担当作为;推行村社“一联六共”党建联建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在产业一线,党组织的作用更加凸显。桦南镇4个行政村党支部联合领办合作社,投入470万元与企业合作发展湖羊养殖,年收入96万元,集体与农户按股分红;柳毛河镇长龙岗村党支部利用帮扶资金创建纸业公司,实行支部领办、党员带头运营,年产能500吨,为集体增收5万余元。截至目前,全县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32个,整合产业项目25个、资金2197万元,集体增收180万元,把“一盘散沙”的资源聚成了“抱团发展”的合力。以前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是‘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通过“导师+项目”帮带机制,19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24名专业人才投身农业,384名村书记后备力量蓄势待发,为科技兴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智能滴灌的水珠浸润每一寸黑土,当有机高粱的酒香飘向更远的市场,当红辣椒的艳色映红乡亲们的笑脸——桦南用科技在黑土地上写下的,不只是丰收的数字,更是“土里刨金”的新答案。党建的根系深扎田间,让技术有温度、产业有后劲,让“科技红利”真正淌进农家。这场“科技+党建”的生动实践,正让黑土地的每一寸肌理都迸发出生机,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更多“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