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8月5日电(王传隆)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桦南县作为国家级“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唯一县级试点),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构建“三级联动”强组织、“五步工作法” 明路径、“邻里十八匠”创品牌的志愿服务融合治理模式,成功破解了诸多治理难题,打造出可推广的“桦南样板”。

“守护成长 安全童行”安全教育研学志愿活动现场
构建“三级联动”体系,筑牢融合“主心骨”
将该试点工作列为“头号工程”,精心构建起“党建引领、社工支撑、志愿协同”的三级联动体系。由县委牵头成立专项小组,负责制定方案并明确工作主线。同时,积极推广“党支部+网格阵地+志愿服务联盟”架构,通过政治引领实现统筹协调,将相关工作嵌入网格,提供需求评估、项目设计、资源链接、督导培训等服务,还着力吸纳、培育和管理志愿力量,确保服务精准落地。
在此基础上,创新推出“12345五步工作法”。“1核引领”,即坚持党建统领;“2轮驱动”,推动社工与志愿力量深度融合;“3群聚焦”,精准服务“一老一小一青”(老年人、未成年人、青年);“4化目标”,致力于实现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规范化、常态化;“5共机制”,落实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评。
践行“五步工作法”,提升服务“含金量”
依托“五步法”,桦南县推动志愿服务实现“精准滴灌”。在需求清单化方面,基于“3群聚焦”,社工带领志愿者深入网格,建立起“一老一小一青”等重点群体的动态需求清单。
在项目品牌化上,紧扣“4化目标”,由社工专业设计并孵化出多个特色项目。像“朝夕相伴”老幼结项目,链接起老年人的精神关爱与青少年的社会实践,实现了代际互助;“银龄送暖”等子品牌,则深化了为老服务,提供情感慰藉、生活照料等内容。
而在队伍专业化方面,强化“2轮驱动”,社工机构开展常态化培训,重点培育“邻里十八匠” 志愿服务队。该服务队涵盖水电维修、非遗传承、医疗、心理、法律等多个领域,有效提升了草根志愿者的专业能力与规范化水平。

邻里十八匠活动现场
打造“邻里十八匠”场景,激活社区共治“新动能”
以“邻里十八匠”为骨干,桦南县创新“场景营造、多元参与、闭环运行”模式,实行 “固定服务点+移动轻骑兵”双轨并行,在党群服务中心等地提供集中服务。同时,吸纳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从业者,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和应急响应。
非遗传承人实施“匠心传承计划”(如团扇制作),打造出独特的文化IP。“十八匠”维修队、义诊队、心理咨询队等提供常态化公益服务,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此外,推动社医(健康义诊)、社校(课后托管)、社商(优惠服务)、村社(资源共享)合作,打造“匠心市集”等平台。
在运行机制上,实行“居民点单-社区派单-能人(匠人)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模式。多渠道收集居民需求后,由社工站分析需求并精准派单,“邻里十八匠”等接单并提供服务,服务对象进行评价反馈,以便持续改进服务。这一机制激发了居民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乐于奉献”。
彰显成效,“桦南样板”贡献融合治理新方案
实践带来了“三个深刻转变”。在治理主体方面,从“单打独斗”转变为“众志成城”,打破了政府单一管理的模式,商户、学校、医院、企业、新业态群体等多元力量深度参与,“十八匠”平台形成了资源集聚的“洼地”。
在服务供给上,从“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依托线上预约+线下服务以及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的闭环机制,服务的匹配度、时效性和满意度显著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在文化认同方面,从“活动参与”转变为“价值认同”,志愿服务升华为治理的“精神内核”与生活的“新民俗”。“匠心”精神与“邻里互助”相融合,形成了特色治理文化,凝聚了共识,涵养了新风。
目前,“志愿服务星期五”“邻里十八匠”“朝夕相伴”“银龄送暖”“文艺下乡”“科学科普”等品牌已在区域内产生广泛示范效应和良好反响。下一步,桦南县将持续深化品牌内涵,优化机制流程,推动试点经验复制推广、迭代升级,为全省探索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具操作性、实效性的“桦南方案”和“龙江智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