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7月28日电(龚露 张鲲鹏)近日,东北林业大学家居与艺术设计学院“林海筑梦·艺绘乡村”社会实践团队赴黑龙江省泰来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学科优势,构建了“文化铸魂、生态塑魂、美育润心、产业赋能”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红色基因传承,艺绘抗战精神
团队抵达泰来县江桥镇,开展“艺绘红史,情筑江桥”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系统调研江桥抗战纪念馆与遗址园,深度挖掘“抗战第一枪”的历史内涵,创新性提出“红色文旅+艺术设计”的融合方案。团队计划在抗战路两侧打造总面积逾200平方米的主题墙绘群,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再现抗战历史场景。该项目既构建了沉浸式思政教育平台,更探索出高校艺术资源服务红色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和美乡村建设,林海入画宏程
在宏程村,团队与驻村第一书记秦锐开展深入研讨,延续去年实践成果进行升级创作。新设计的五幅墙绘方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为核心理念,创新性引入AI图像生成技术,艺术化呈现东方红林场、东林采摘园和泰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作品通过自然生态、人文记忆、产业资源的三维叙事,使墙绘成为彰显乡村特色、传播生态文明的立体名片。

美育创新发展,智“绘”教育未来
在与泰来县教育局的座谈会上,团队提出了“线上+线下”的美育工作坊建设方案。线上将打造AI生成的泰湖湿地数字画廊,线下开发秸秆艺术板拼贴等生态美育课程。团队还提出将数字化建模技术与非遗元素相结合,探索工艺美术的本土化表达,为构建地域特色美育体系提供新思路。
产业振兴实践,设计赋能发展
团队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多维度助力产业振兴。
板兰根科技小院墙绘创作。采用“桔梗黄”与“板蓝根绿”的生态色系,有机融合林下经济作物图案与东林吉祥物“东东”“林林”的IP形象,实现科研成果的艺术化展示;
农林复合产业区提升计划。在东林复合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推进产业文化可视化,一是提取林下药材元素进行创意美化,二是整合校地文化符号设计多功能厅空间方案;
东林采摘园标识系统设计。基于对桑葚、防风等特色作物及寒地露地菊示范区的实地考察,计划开发兼具科普功能与艺术美感的植物标识体系;
稻米品牌视觉升级。针对泰来县大米协会新成立现状,提供从协会Logo到高端大米包装的全套设计方案,助力区域农产品品牌化建设。

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团队打造了艺术设计驱动、文化IP培育、产业价值转化的循环链,探索出了高校艺术资源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未来,团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发展。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