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5月27日电(刘璐)近期,哈医大四院马学玲教授于脑小血管病门诊出诊时,接诊了一位满脸憔悴、头痛苦言不堪的患者。孙女士(化名)今年42岁,因“反复头痛、间断恶心呕吐十余年”辗转多家医院。据她回忆,自30岁起,她常在熬夜加班、情绪紧张或月经期出现剧烈头痛,疼痛多集中于右侧太阳穴,呈搏动性,严重时伴随恶心、呕吐,头痛发作前眼前时常出现“闪光暗点或者水波纹”。每次发作需卧床数小时,服用去痛片有所缓解,近年来口服药物效果逐渐不佳,反复就诊多家医院,曾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症状时好时坏,近期工作劳累后明显加重。
马学玲教授在接诊时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后发现,孙女士的母亲和姐姐均有类似头痛史,且其头痛常因强光、噪音或红酒诱发。通过系统检查排除脑肿瘤、脑血管病变后,结合典型症状和家族史,最终确诊为“典型偏头痛(慢性期)”。
曲折就诊之路与科学应对之道
马主任解释,偏头痛是一种与遗传、环境、神经血管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的疾病。患者大脑中的三叉神经血管系统过度敏感,易受内外因素刺激,导致血管异常扩张、炎症物质释放,从而引发剧烈头痛及伴随症状。孙女士的头痛长期未控,已从“发作性”进展为“慢性偏头痛”(每月头痛≥15天),这与她长期依赖止痛药、未规范治疗密切相关。
经过数年的就诊经历,终于用科学的方法给与了解释和治疗。针对孙女士的病情,马学玲主任团队为其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急性期停用常规止痛药,采用特异性药物缓解发作;预防性治疗方面,口服药物调节神经血管稳定性,并建议患者记录头痛日记以识别诱因;同时开展非药物干预,进行有氧运动,放松心情。经一段时间治疗,孙女士头痛频率明显降低,且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今年5月27日是我国第二个偏头痛关爱日,今年的主题是“头痛无畏,生活有为”。全球约13%人口受偏头痛困扰,但仅20%患者得到正确诊断。头痛不是“矫情”,更不能“忍忍就好”。让我们共同关注偏头痛患者,传递科学认知:规范治疗可显著减少发作、提升生活尊严。
专家提醒:若头痛反复发作且影响生活,请及时到医院就诊。科学管理,告别“黑暗中的独行”。偏头痛诱因多样:激素变化、压力、睡眠紊乱、特定食物(如奶酪、巧克力)均可诱发,需因人而异排查。
预防同样重要
生活习惯:规律作息,每天保证合理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但要防止运动过度。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巧克力、奶酪等可能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少喝咖啡和红酒。保持均衡饮食,定时进餐,避免饥饿或过饱。
情绪管理:学习减压技巧,减少紧张、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
环境因素:避免强光、噪音、浓烈气味等不良环境刺激。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头部受凉。
专家简介

马学玲
哈医大四院神经内科六病房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兼职:
黑龙江省慢性病管理学会脑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脑血管病学会脑缺血卒中再灌注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眩晕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