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5月16日电(刘璐)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泌尿外科主任任明华教授团队在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下,成功为一名65岁女性患者切除直径达17厘米的罕见腹膜后脂肪肉瘤。该肿瘤不仅体积庞大,且与右肾、下腔静脉、肠管及腹膜后血管呈“冷冻粘连”,解剖结构极度复杂。手术历时仅30分钟,术中出血量不足10毫升,完整保留患者右肾及周围脏器功能,术后三天患者即拔除引流管康复出院。
患者许女士(化名)近一年来因右侧腰部肿块迅速增大饱受折磨,肿瘤压迫肠道导致进食困难,半年内体重骤降30斤。该患者在此前的求医过程中,多家医院均因肿瘤包绕右肾、侵犯血管且体积过大拒绝收治。后经哈医大一院公众号报道获悉任明华教授团队在复杂腹膜后肿瘤领域的丰富经验,患者慕名就诊。
经增强CT显示,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内部包含脂肪密度与不规则软组织影,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符合腹膜后脂肪肉瘤特征。影像学检查进一步发现,肿瘤与右肾动静脉、输尿管及腹膜后血管丛形成致密粘连,下腔静脉受侵风险极高——“该血管作为人体最大静脉主干,一旦损伤将引发致命性出血与休克。”

上图为术前肾脏增强ct影像
针对这一极高难度手术,任明华教授团队联合影像科进行三维重建,精准定位肿瘤与肾门血管、肠系膜的解剖关系。团队面临三大核心挑战:首先,肿瘤与腹膜后血管网、十二指肠形成致密粘连,分离过程中极易撕裂血管引发大出血或损伤肠管;其次,需在肿瘤与肾门血管间建立毫米级安全边界,避免损伤肾蒂结构导致肾功能丧失;最后,肿瘤内部密集的血管网络如同“红色雷区”,术中稍有不慎即可能引发不可控出血。
任明华教授团队制定机器人辅助“预阻断-分离-重建”三步策略:首先游离并临时阻断肾动脉,构建无血操作空间;随后采用水刀技术分离肿瘤与肠系膜;最后对受累血管进行端端吻合重建。术中联合普外科实时监测肠道完整性,麻醉科实施目标导向液体管理,确保循环稳定。
手术中,达芬奇系统的三维放大视野(0.5mm级操作精度)与机械臂震颤过滤功能发挥关键作用。任明华教授通过机械臂精准避开肿瘤周围呈“液态黄金”状的脂肪组织,防止肿瘤破碎导致癌细胞残留;同时灵活游离与腹膜后血管网粘连的肿瘤组织,完整保留右肾动静脉及输尿管。凭借机器人技术优势,团队在30分钟内完成肿瘤切除,术中出血量较传统腹腔镜手术减少70%。

上图为手术病理肿瘤包膜完整
术后病理证实肿物为高分化脂肪肉瘤,切缘阴性。患者次日即下床活动,第三天拔除引流管顺利出院。任明华教授指出:“肿瘤与肾门血管的‘毫米级’分离是保肾关键,机器人技术将外科医生的经验转化为可量化操作,突破传统手术禁区。”该病例依托哈医大一院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术前影像科三维重建与麻醉科风险评估、术中机器人精准切除与普外科协同监测、术后加速康复路径无缝衔接,使患者恢复周期缩短40%。

目前,哈医大一院群力泌尿外科已形成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涵盖术前评估、微创手术、加速康复的一体化诊疗体系,常规开展各种泌尿外科高难度复杂手术。
任明华教授强调:“机器人技术并非取代医生,而是将临床经验转化为毫米级的精准操作。”团队将持续探索机器人技术在泌尿外科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更多复杂病例提供精准微创解决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