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4月25日电(牟永山)四月的绥芬河,阳光正好,一派生机祥和。绥芬河市阜宁镇朝阳村村民王红义开始了他一天的巡边工作。三年的护边工作中,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王红义始终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来不及吃饭,他就垫一口干粮;常年巡边,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他却从未想过放弃。巡逻之余,王红义还学习法律知识和政策,积极对村民开展普法宣传、帮受伤邻居干农活……一件件一桩桩,邻居们无不为他竖起大拇指。

王红义是绥芬河市巡边护边队队员的一个真实写照。近年来,绥芬河市在边境管控、民生服务、文化交融等领域持续发力,积极搭建群防群控新矩阵,深入开展“边防政策法规学习宣传月”活动,建立边境管控举报奖励制度,动员群众提供涉边违法犯罪线索,以“1+3”结对护边模式组建党员志愿者巡边队,强化专职网格员、巡边队、镇包村工作组以及包村民警的密切合作,采取错峰巡逻、常态监督方式,进一步凝聚守边护边合力,开创了共同守护边境安全的良好局面,为铸牢祖国北疆屏障贡献着力量。

“90后”俄罗斯女孩叶卡吉琳娜是北寒村一家木材厂总经理,她还有另一个身份——“洋志愿调解员”。叶卡吉琳娜曾在中国留学,毕业后通过人才引进来到这里。一口流利的中文,一颗热爱公益的心,让叶卡吉琳娜很快被吸纳到“外籍调解员”队伍中,并且成为绥芬河市第一位“洋志愿调解员”。
绥芬河市将网格化管理与社区综治服务站点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司法、市场、旅游、外事等部门,建立涉外纠纷联调机制,引进“洋志愿调解员”,创新“以外调外”工作法。

与此同时,绥芬河市设计网格员“绥小格”人物IP,制作便民联系卡3000余张,动态更新网格内各项居民信息,调配熟练掌握俄语的网格员、社区志愿者定期走访外籍家庭,方便外籍人员进行日常政策咨询、预约办理服务等。


“这次大概来几位画家?”“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准备的?”4月的绥芬河,乍暖还寒,绥芬河市佳龙书画院院长韩军身披一件厚褂子,用流利的俄语和奥莉亚交流即将在5月举办的中俄油画展相关事宜。在中俄两国文化交往中,韩军是“文化使者”之一。2014年至今,韩军先后举办20余次中俄油画交流展,为推动中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这是绥芬河市中俄文化交流的缩影。为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推动融合互鉴,绥芬河市积极谋划活动,丰富文化治边内容,以网格为载体、以文化为媒,创新“你好·邻居”交流服务项目,打造“邻里情”、“中俄情”等主题文化交流项目,邀请外籍人士参加“正月十五闹花灯”、“中秋游园会”等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营造边疆地区基层治理和谐氛围。

如今,随着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的延伸,绥芬河这座“界碑旁的城市”正以“小切口”撬动“大格局”,持续打造稳边固边、共治共享、和谐欢乐的边疆地区基层治理新景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