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4月24日电 (闫瀛锟 王东旭)近年来,同江市始终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市场需求,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探索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的好路子。当多用于景泰蓝制作技艺的掐丝工序邂逅赫哲族鱼皮,不仅碰撞出了独特的艺术火花,更为赫哲族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同江,这些“老手艺”,正逐步玩出“新花样”。

走进同江市圆梦技能就业工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双艳团队正埋头于一场“指尖上的实验”——将细腻的掐丝工艺与传统鱼皮画制作相结合,为即将到来的旅发大会精心准备特色文创产品。一幅幅作品在她们手中逐渐成形,鱼皮的天然纹理与抽丝技艺的柔美线条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种既古朴又时尚的美感,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双艳说:“我们去年在全国鱼皮大赛上看到掐丝工艺特别漂亮,回来之后就研究与鱼皮画制作相结合,做出来的作品很漂亮,而且也特别畅销。抽丝比较难做,各种弯度都必须严丝合缝,通常一个作品,学员要做两天。为了迎接今年的旅发大会,我们也新研制了很多文创产品,比如车载挂件、胸针、耳饰、头饰等,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新式的文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赫哲族文化。”
从义乌国际博览会到校园非遗课堂,从单一鱼皮制作到抽丝、刺绣等多技融合,杨双艳团队通过技艺融合、产业赋能、文化推广,让赫哲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除此之外,她也以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为主题,用鱼皮制作亚冬会吉祥物“滨滨”和“妮妮”,巧妙赋予了传统非遗作品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又乘着“哪吒”影视IP的热度,创作出哪吒鱼皮画,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赫哲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展现了杨双艳团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诠释。

当前,同江市圆梦技能就业工坊吸纳了30余名家庭妇女和城乡富余劳动力。在这里,她们制作出精美的鱼皮画、鱼骨画、桦树皮画,不仅实现了稳定增收,更在非遗传承中收获了自信与价值。
学员吕思晴说:“我在这已经学习四五年了,从最开始学鱼皮画制作,到现在学习了鱼鳞画、鱼骨画、掐丝鱼皮制作,都可以独立完成一幅作品,学习到了很多。最开始我是在陪读的闲暇之余,接触到鱼皮画,后来通过学习制作,能给家里增添一些收入,很开心,而且通过不断地学习传承非遗技艺,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学员王存艳说:“我在这学了4个月,以前做的是鱼皮粘贴,还有一些披肩,现在做的是掐丝鱼皮,觉得这个很有挑战性,但是做出来要更美观、更立体。刚开始来的时候只是看到了一幅画而已,慢慢融入这里进行制作的时候,感觉每步工艺都凝聚了手艺人的心血,这个过程也让我更加热爱赫哲族的非遗文化。我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赫哲族的非遗文化。”
在同江,非遗技艺正打破原有边界,逐步吸纳更多创新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尽情彰显着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深厚智慧,恰似松花江与黑龙江的滔滔合流,于奔涌中共同谱写着生生不息的文脉新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