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4月18日电(李晓晖 苏航)当复杂疾病遇上传统单科诊疗,患者常陷入“多头跑、重复查”的困境。为打破这一僵局,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多年来始终践行多学科会诊机制,让多系统疑难疾病患者得到了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的诊疗。4月18日,为进一步深耕智慧医疗,助推患者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成立并启动数字化多学科会诊中心,以“数据跑”代替“患者跑”,专注于肿瘤、多系统多器官疾病、老年性疾病、疑难罕见性疾病以及四级手术患者等领域,实施多学科门诊(MDT)模式。该中心通过整合数据影像、病理分析与优质专家智库,为患者量身定制跨专科协作方案,打造门诊与住院患者“一站式”精准医疗。




在上午举行的开诊仪式上,哈尔滨市第一院院领导、部分临床科主任及职能科室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里程碑式时刻。临床医疗专家:神经外二科主任屈洋、CT室主任赵林涛、心内一科负责人周大亮分别代表专家团队发言,他们从不同角度及专业方向阐述了数字化多学科会诊模式在提升诊疗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院长闫宏伟表示,数字化多学科诊疗中心的成立,一是医院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要求,进一步满足百姓健康需求的具体举措。二是传承与发展百年医院的优秀传统,激励全体职工不断前行、追求卓越,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为金字招牌增光添彩;三是追求高质量医院管理,加强不同学科交流互动,紧密结合LIS、PACS、HIS等多个大数据模块平台,实现院内数字化多学科会诊的无缝链接,从根本上解决病人实际问题,降低就医负担,彰显公立医院的责任与担当。


开诊仪式后进行了疑难病例会诊。一位患者5年前确诊为透明细胞肾癌,进行肾脏肿瘤根治手术,现发现右肺下叶新发孤立性肿物。为明确肿物性质患者前来多学科会诊中心就诊。鉴于不同性质肿物的治疗方案存在显著差异,本次会诊将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的诊疗价值。另一名患者肺部发现107枚磨玻璃结节,其中17枚存在高危风险。因对病情感到焦虑,患者前来市一院多学科会诊中心寻求下一步治疗方案。此次参与会诊的科室及专家包括CT、PET-CT、呼吸内科、胸外科、肿瘤科、病理科、医务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过程中,专家们围绕病例并结合数字影像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据介绍,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作为黑龙江省率先深度融合数字技术的MDT平台,该中心构建了多维同步诊疗体系:患者资料线上预审与专家线下讨论同步开展,影像大数据整合与病理基因分析同步呈现,多学科方案制定与后续疗效追踪同步实施。这种打破时空壁垒的协作模式,使疑难病会诊效率大幅提升,尤其为重症肿瘤、多系统并发症等复杂病例患者开辟了生命绿色通道。

在运作机制上,中心采用门诊和住院患者“双轨预约制”——可由患者本人、家属或接诊医师直接提出。门诊病人的基本资料由多学科诊疗门诊收集整理,并负责汇报病情。住院病人资料由管床医师整理、提供并负责汇报病情,同时由科主任把关审核;除汇报病史、诊治经过、检验及检查结果,还要说明病人的疗效期望、经济情况、依从性,提请多学科会诊的目的和主管医师对病情的分析。参与会诊的医师为副主任职称(科主任)以上人员担任,特殊专业至少中级以上相应资质人员担任。多学科协作诊治(MDT)诊疗方案的确定将依据于国内最新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确保诊疗决策兼具权威性与时效性。
为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中心建立完善质控管理体系:门诊患者MDT原则上预约当日完成会诊,疑难复杂或罕见疾病可48小时内完成,各MDT团队在MDT会诊中心定期进行工作总结,举办讲座、沙龙或学术交流活动,同时设立MDT微信群。MDT门诊中心完成追踪随访、资料归档、质量控制、后效评价等工作。
数字化MDT会诊中心地址: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门诊三楼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数字化MDT会诊中心的成立将通过数字化流程再造,汇聚多学科智慧帮助复杂重症患者实现解决病痛的目标。未来,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将持续探索创新,完善信息化管理模式,提供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为疑难疾病患者带来“诊疗春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