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健康医疗
首页健康医疗
哈医大一院成功开展多例机器人肾移植手术
2025年04月15日 18:32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4月15日电(季旭然)近日,哈医大一院泌尿外科二病房王春阳主任、倪少滨教授、焦治兴主任带领的肾移植团队,继2024年完成黑龙江省首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活体供肾移植手术后,2025年再次成功完成2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移植术,以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创新技术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点亮生命曙光。

  慢性肾衰竭病史2年的郭先生(化名),术前血肌酐最高达770μmol/L,过去一年里,他每周三次往返医院进行血液透析,身体和精神饱受折磨,长期透析导致他的血管条件不佳。在黑龙江省红十字会全程监督和统筹规划下,供体器官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完成自动化匹配,并经OPO(器官获取组织)团队审批依法依规获取,符合活器官移植捐献条例的相关法律法规。移植团队在术中凭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灵活的机械臂和放大10倍的高清三维视野,精准完成血管吻合和输尿管重建,术中开放血流后移植肾即刻恢复泌尿,下腹部切口仅6厘米,术后24小时尿量达3000毫升以上,出院前复查肌酐值已接近正常水平。

  付先生(化名)4年前发现肌酐升高,辗转多家医院治疗后病情仍持续恶化,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不得不接受规律透析治疗,肌酐一度飙升至1500+μmol/L。在得知哈医大一院开展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移植手术后,付先生重燃希望。经过严格的全院会诊及术前讨论,供体和受体符合肾移植手术适应症和中国器官移植条例,无手术禁忌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给予审查和批准,在手术室及麻醉科支持下,付先生顺利接受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移植手术。手术切口仅8厘米,出血量不足100毫升。术后第10天复查血肌酐已降至正常范围,顺利出院。他激动地表示:“原本以为要长期靠透析生存,没想到手术伤口这么小,恢复得这么快!”

  传统开放肾移植手术需20厘米以上的切口,创伤大、恢复周期长,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通过小切口即可完成精细操作,极大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风险。王春阳主任介绍:“机器人手术系统突破了人眼和人手的极限,尤其适用于血管条件复杂或腹腔黏连严重的患者,能显著提升移植肾存活率。”

  据统计,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已超过数百万,但每年肾移植手术的开展却常常因供体短缺和技术瓶颈而受到制约。哈医大一院肾移植团队在突破技术壁垒的同时,始终践行“生命至上”理念,通过开设移植专科门诊、建立器官捐献绿色通道、开展亲属活体移植等举措,成为黑龙江省肾脏移植领域的“领航者”。

  自去年成功完成省内首例机器人辅助活体供肾移植以来,哈医大一院泌尿外科二病房已建立标准化机器人肾移植技术体系,联合OPO、手术室、麻醉科、ICU等多学科团队,形成从供体维护、器官获取到移植手术、术后管理的全流程闭环。王春阳教授表示:“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为了给患者多争取一线生机。微创化是器官移植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将继续推动机器人技术与移植医学深度融合,让更多患者受益。”

  目前,团队已常规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移植、亲属活体移植及机器人辅助移植,未来将进一步推广微创技术,完善器官移植数据库,打造区域性肾脏移植诊疗中心,为更多患者点亮重生之光。机器人肾移植手术的常态化开展,标志着黑龙江省肾移植手术正式迈入精准化、微创化的新时代,为终末期肾病患者带来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完)

【编辑:李香梅】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王琳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于琨
刘璐
赵宇航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董淼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