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4月4日电(马立强)近日,安达市天桥社区里,一场“倡导文明祭祀树时代新风”的道德讲堂吸引了近百名居民参与。宣讲人李浩站在台前,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绿色祭祀的意义。台下,他的妻子刘航正忙着分发宣传手册,轻声细语地向居民解释如何用鲜花替代传统烧纸。这对铁路夫妻的身影,如同春日的暖阳,在社区里洒下文明与温情的种子。

李浩与志愿服务的缘分,始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母亲陈学琴是黑龙江省优秀志愿者,李浩的第一次志愿服务便是跟着她去敬老院为老人剪指甲、唠家常。“那时我才明白,温暖别人的同时,自己的心也会被照亮。”2014年,刚成为大庆工务段线路工的李浩,在母亲引荐下正式注册为专职志愿者。自此,清理城市“牛皮癣”、疏导交通、帮扶孤寡老人成了他业余生活的常态。
命运的巧妙之处在于,志愿活动不仅让李浩延续了母亲的公益情怀,更让他邂逅了人生的伴侣。2015年,在弘宇爱心志愿服务站的一场活动中,李浩遇见了同样热心公益的刘航。彼时,刘航刚入路两年,是大庆工务段安达线路车间分析计划组的技术骨干。两人因筹备“文明祭祀道德讲堂”而熟络,李浩的质朴与刘航的细腻在一次次志愿服务中碰撞出火花。刘航回忆:“他给老人梳头时轻手轻脚的样子,比任何甜言蜜语都动人。”2018年,他们携手步入婚姻,也将志愿服务的红马甲穿成了“情侣装”。

作为铁路人,李浩与刘航的日常工作与钢轨、数据为伴。李浩所在的高铁车间分析计划组,需要从海量动静态信息中研判线路状况,制定精准检修方案。刘航则常年紧盯电脑屏幕,反复核对线路数据,确保每一处隐患无所遁形。“我们的工作就像给钢轨‘把脉’,容不得半点马虎。”刘航说。这对夫妻虽在不同车间,却共享着铁路人特有的严谨与执着。
然而脱下工装,他们的志愿者身份更令人动容。十年间,两人几乎将所有休息时间投入志愿服务。在养老院,刘航轻柔地为卧床老人修剪指甲,李浩则蹲在地上耐心擦拭污渍;在残障家庭,他们挽起袖子刷洗积灰的窗户,听独居老人絮叨往事;寒冬腊月,他们顶着风雪为环卫工送热粥;清明时节,又带着自制的课件走进社区,倡导用一束鲜花、一段经典取代烟火缭绕的旧俗。“献爱心不是打卡,而是把别人的难处装进心里。”刘航的这句话,成了夫妻俩的公益信条。

在同事眼中,这对夫妻的默契堪称“教科书级别”。李浩擅长制作宣讲课件,刘航便自学剪发手艺,李浩主持活动时,刘航永远是最得力的后勤,就连工作中,两人也会互相切磋数据分析经验。2024年,他们被段里评为“和谐家庭”,荣誉证书上那句“以小家之力筑大爱之基”,正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十年坚守,并非没有艰辛。铁路工作本就忙碌,志愿活动又挤占了仅有的闲暇,但刘航总是笑着化解。“我们的浪漫都在路上,他制定高铁维修方案,我分析普速铁路数据;他宣讲文明,我分发鲜花,这不就是‘双线并行’吗?”如今,他们的故事感染了身边许多人,单位同事自发组成志愿小队,社区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文明祭祀队伍。

活动结束时,一位老人拉着李浩的手感慨:“你们讲的理儿我记下了,今年清明,我们家也要‘云祭扫’。”这对铁路夫妻用十年光阴证明了最深沉的爱,莫过于携手守护两条轨道,一条托起奔驰的列车,另一条,通往人心的春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