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3月4日电 (韩越 吴迪 刘思远)78岁患者右手拇指骨髓炎合并糖尿病、心衰、脑梗等11种基础疾病,治疗过程中突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命悬一线……这不是影视剧的惊险桥段,而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老年病科的真实救治案例。在高龄患者多病共存、治疗矛盾突出的困境中,老年病科、骨科、心血管重症监护科、内分泌科、麻醉科等团队以“多学科协作(MDT)”成功破局,最终让患者转危为安。
一根手指牵动全身危机
2月17日,78岁的张阿姨因右手拇指肿胀疼痛入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骨科接受治疗。一个月前,她因轻微挫伤导致拇指感染,保守治疗无效后发展为骨髓炎。“老年人组织修复能力差,糖尿病又让感染‘火上浇油’”骨科主刀医生裴刘宝解释道,“更棘手的是,患者同时患有心衰、高血压、脑梗,用药和手术风险极高。”治疗团队很快面临多重抉择:一是骨科困境,若不尽快截指清创,感染和疼痛可能引发脓毒症和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二是心内科风险,患者心功能差,患有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31%(正常应>55%),心功能Ⅳ级(最差等级),术中随时可能心衰恶化或猝死,可能无法支撑手术治疗,同时手术过程也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衰急性加重;三是内分泌科压力,血糖波动将影响伤口愈合,需精准调控胰岛素用量。“这类患者就像‘行走的炸弹’,任何单一科室都难以独立应对。”老年病科主任尹德春坦言。为了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患者最终由骨科转入老年病科进行综合治疗。

深夜抢救室里的生死时速
2月22日下午14时左右,意外降临。患者突发一过性意识丧失伴抽搐,监护仪警报伴随着患者家属急切的呼救骤然在病房响起。“血压测不出,心电波形乱成一团!”值班医生林鹏琦回忆道。紧急进行心肺复苏后,患者苏醒,监护示频发室性早搏。随即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稳定心肌细胞膜后,患者症状逐渐稳定,心电监护所示心跳波形一切平稳。但紧接着于2小时后,患者再发猝死事件,此时可见心电监护呈现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紧急转入心内科重症监护科。

患者病程中出现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给予硫酸镁等治疗后,患者出现室颤。经两次电除颤、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但由于患者基础状况极差,抢救需兼顾多个系统:一是麻醉科,放弃全麻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减少心肺抑制风险;二是药剂科,调整抗生素方案,避免肾毒性药物加重心衰;三是护理团队,专人监测血糖、电解质,预防低钾诱发二次室颤。
历经12小时抢救,患者心律终于稳定。次日,经多学科团队紧急会诊,决定“双管齐下”:先植入永久性心脏除颤器(ICD)预防猝死,再行截指手术根治感染。
2月23日尹德春教授团队为患者植入永久性心脏除颤器。
2月24日患者转回老年病科进行综合治疗,经评估,患者病情稳定。
2月26日,群力骨科裴刘宝教授团队为患者进行了右手拇指骨髓炎清创截指术。术后患者状态平稳,但于术后次日晚上,发热至37.6℃,值班医生潘如昕完善了患者相关化验并给予了对症处置。术后第三天,患者术中组织培养结果回报热带念珠菌阳性,经感染科和药剂科的综合评估,在原有治疗方案不变的情况下加用抗真菌治疗。经完善的术后治疗,患者病情平稳,再无发热。
老年病诊疗需要怎样的协作模式?
“这不是一场单打独斗的胜利。”尹德春教授强调。他列出一组数据:我国超过75%的老年人同时患3种以上慢性病,而传统的“单科诊疗”模式往往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
在这场救治中,MDT团队展现出三大创新:
风险预判前移:术前由老年病科主导心肺功能评估,并制定个体化麻醉方案;
治疗时序优化:先稳定心脏再处理感染,避免手术应激诱发恶性事件;
全程精细管理:术后联合康复科制定肢体功能重建计划,有效降低致残率。
“老年患者需要‘整体医学’。”老年病科专家吴秀萍教授补充道,“例如,控糖目标不能‘一刀切’,我们将患者的血糖范围放宽至8-12 mmol/L,既防止低血糖风险,又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
如何构建老年友好型医疗体系?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慢性病患病率已达75.8%,但仅23%的医院设立老年病多学科门诊。张阿姨的案例暴露了当前医疗体系的短板,同时也为转型提供了思路:
硬件升级:建立老年急危重症MDT绿色通道,缩短决策时间;
人才储备:培养具备“通专科、精老年”能力的复合型医护队伍;
智慧医疗:利用AI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多器官功能,提前干预潜在风险。
“老年医学不应仅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应着眼于患者的整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尹德春教授表示,“只有让各学科真正‘对话’,才能为多病共存患者找到生存与生活质量的最优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