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3月3日电(赵丽婷)“啥?‘文物’回压又高了,赶紧赶紧,先处理‘文物’,其他井往后排!”采油三厂第一作业区副经理兼采油206队队长张扬挂了电话,赶紧协调热洗泵,加急冲干线。
被采油206队人称为“文物”的,是一口电泵井——萨6井。1960年5月,被称为“永不卷刃的尖刀”1202钻井队在大庆油田打的第一口井就是萨6井,也是第三采油厂的第一口油井。不知不觉,萨6井已经默默伫立在萨北65年,它见证了第三采油厂的日新月异,也目睹了采油206队的蜕变。在206人的眼里,萨6井就是他们心头上的宝贝,是他们精神传承的“文物”。而在2012年,萨6井已经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优先处理萨6,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就像谁家都有点“宝贝疙瘩”,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采油206队,这个“宝贝”就是萨6井。在保证队里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每当萨6井有点啥“头疼脑热”,都要优先处理。它要是上作业了,家里的“亲戚”都去现场看看它,队长第一时间联系作业队,副队长仔细查看作业设计、采油工一天两遍的监督施工进度,就怕有个啥闪失,施工结束后单元集体会战高标准完成井场规格化。
萨6井产液含水低,易结蜡,各项参数也是206队每天关注的重点。这次它的回压高,经过热洗泵3个小时处理后,压力从1.0MPa降到0.5MPa,很快恢复了正常生产。
除了206队职工,也常会有其他人来拜访萨6,2009年5月,萨6的“打井人”——1202钻井队的“钢铁钻工”吴全清来看望它,感叹已运行数十年的井依旧高产,为祖国贡献着石油。“照顾”这口井36年的退休职工王建中多次回到井口探望“老朋友”,曾经队里人都说他是“最懂萨6井的人”。也常有油田内外的人慕名而来,听206队讲起它的故事,再看看它昂首挺胸的模样。那一刻,它仿佛一只“领头羊”,在带领全荒原上的油井,用日夜不息的运转生产,将一桶桶的黑色黄金献给人们。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乘载和见证了采油三厂历史的萨6井,将会继续鼓励这个队伍老老实实,埋头苦干,用奋斗开创更美好的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