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3月1日电(李晓晖)“我今天不是来做造口护理的,我就是特别想来看看你。”来自上海的李阿姨激动对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造口门诊王秀艳护士长说到。这暖心的一幕,背后却蕴藏着一段跨越千里的温情故事。
原来李阿姨是上海长海医院造口门诊的常客,每周一次的造口袋更换与造口检查,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与长海医院进修的王秀艳护士长相识。这位“沪上阿姨”曾是东北知青,因此两位东北老乡因这份特殊的缘分迅速拉近了距离,当李阿姨得知王秀艳是为了提升造口护理技能,更好地服务于东北的造口患者时,她主动提出由王秀艳为她更换造口袋,导师在旁给予指导。这一举动不仅为王秀艳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得到李阿姨的信任与托付并获得高度评价。

就在亚冬会前夕,李阿姨一家人到哈尔滨旅游,为此她专程到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看望曾经在上海进修的王护士长,这份跨越千里的情谊让王秀艳深受感动。据王秀艳介绍,在我国造口患者数超过100万,并以每年1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所谓的“肠造口”,是有着严重大肠病变的患者,需要在其腹壁进行切口,将一段肠管拉出切口外,外翻缝于腹壁形成的造口(俗称“人工肛门”),以代替原来的肛门行使排便功能。患者随时随地携带造口袋,还有可能遇到将排泄物泄露的尴尬时刻,身上可能无时无刻都在散发难闻的异味,特别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的心理,不敢外出、不能远行,离社会人群越来越远,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既不是残疾人,又不是正常人”许多造口患者这样形容自己。
可以说造口师的工作就是时常与闻臭相伴,不是大小便,就是伤口脓液,她们承受着常人难以接受的味道,用自己的专业和热爱,教会患者如何清洗、处理身体的新朋友——造口;造口伤口工作室让患者学会自我接纳,重新开启有尊严的生活,也可以象李阿姨一样远途旅游。因为肠造口形似一朵玫瑰花,所以造口师也被称为“玫瑰守护者”。


据了解,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造口伤口工作室于2024年5月7日正式开诊,以为广大患者解忧、为专科护士赋能、为医院发展助力为目标,汇聚专科护士、护理专家及相关学科专家为专业团队,建立集临床、教学于一体的特色护理平台,这也是我市首个造口伤口专业工作室,一站式满足造口伤口患者的多元化需求。通过引入互联网医院,实现造口护理视频问诊功能,这一创新举措打破地域限制,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且精准的线上护理服务。患者无需长途跋涉,即可在家中接受专业的医疗指导与咨询。此外,工作室在院内资源整合与环境优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全程化护理路径研究。通过提升术前评估、术后护理和并发症处理的规范化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同时注重临床新技术应用与专科护士培训,不断完善造口护理的操作标准,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最佳的治疗与护理。现已为来自我省各地的300余名造口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得到群众广泛好评。

造口伤口工作室的成立,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专业的治疗,更解决了他们求医无门、看病迷路的难题。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将整合院内外科、营养科、心理科、物理治疗等多个学科资源,打破学科壁垒,积极补充造口伤口专业护理人才缺口,为患者提供系统化、规范化、一站式的高质量诊疗服务。未来,工作室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护理水平,为更多造口患者重拾尊严带来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