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2月24日电(黄岩静)“8曲W2,磕头3,这句的意思是,曲线的连挂速度不超2公里/小时,客车、尽头线的连挂速度不超3公里/小时……”2月22日深夜,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哈尔滨南站三场峰头提钩室内灯火通明。调车长刘立峰一边用红笔圈出最新的规章变化点,一边随口编出几句顺口溜。几名调车员围坐一旁,边啃包子边紧盯他的笔尖,只一会儿功夫便将顺口溜记牢了。这样的"沉浸式教学",已成为这个春耕运输季里,班组每天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46岁的刘立峰是车站有名的“调车场学霸”,然而这位学霸的炼成始于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2005年刚任调车长时,因对规章理解偏差导致作业延误,他被降职为连结员。那天起,这个倔强的东北汉子把《技规》《行规》揣进工装口袋,用“现场+书本”的独特学法开启逆袭之路。

2月23日7时许,刘立峰正在指挥挂运车辆。黄岩静 摄
刘立峰找来《技规》《行规》《事规》以及调车作业标准,结合日常作业,逐字逐句地研究、背诵。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戴上耳塞,在自家阳台上挑灯奋战,力争达到每条规章一字不差。他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边背诵规章一边默写,几年下来,他已记不清自己用光了多少纸笔,翻烂了几本规章。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向专业干部或业务精湛的伙计请教,经常因为一个问题与对方争论不休。有时完成一批作业后,他急匆匆地跑回间休室,一头扎进规章资料里,过了很久才会发出一声“哦”。伙计一看就知道,他又攻克了一道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刘立峰在集团公司技术比武中一战成名。在比赛现场没有日常作业惯用的树、车等参照物的情况下,面对“观速误差不得超过10%”的魔鬼考题,他用独创的"钢轨参照法"精准测算出十、五、三车距离,令评委惊叹“分明是把规章吃透了”。在理论考试中,一道编制调车作业计划的题目更是“难倒一大片”。虽然从未学习和编制过调车作业计划,但刘立峰每次拿到作业通知单时都要琢磨一番,哪钩编得好不好,他都门儿清。经过缜密的推算,他很快便攻克了这道难题并拿到最高分,最终斩获调车长个人全能第一名的佳绩。

2023年2月23日7时许,刘立峰正在提钩。黄岩静 摄
正值春耕物资运输高峰,刘立峰的“学霸基因”在保供运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值班主任陈敬瑜注意到,刘立峰到编组场挂车组时,除了常规性检查线路、设备、货物装载状态,还会顺带看一眼线路是否有塌陷、钢轨鱼尾板螺丝有无松动或掉落等,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上报。“在调车作业过程中,哪怕是一点点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车辆脱轨等严重事故,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所以咱可得时刻警醒着,任何安全隐患都别想逃过咱的眼睛。”刘立峰说。
在这个被刘立峰称为"铁路咽喉"的调车场,他独创的"三段式工作法"正为春耕运输提速增效:接班前将规章重点与当日作业计划对照标注;作业中实施自控、互控、他控;收工后组织“案例复盘会”。间休时,他也经常变着法儿给伙计“下套”,故意搬出旧规章、旧的作业方法拿出来讲,考查伙计是否真正掌握了新规精髓。若发现有人未能吃透变化点,便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指导,直到对方完全理解。这般严谨与耐心,让所有伙计都对他敬佩不已。

2月23日7时许,刘立峰正在对待解车辆进行复检。黄岩静 摄
晨光熹微中,又一列满载农用物资的列车缓缓沿着驼峰向下溜向指定线路。刘立峰按下对讲机,再次提醒伙计注意作业变化点。远处,编组场的冻土正在苏醒,而这位“调车学霸”的春耕护航故事,正随着滚滚车轮驶向黑土地深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