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2月12日电(张学鹏)2月12日,元宵节。早上6时许,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清晨的睡梦中,今年49岁的塔河站客运员李巍已经像往常一样来到车站,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自1992年入路以来李巍已经与“春运”两个字相伴了33年,李巍的丈夫顾松清在齐齐哈尔机务段塔河车间担任司机,虽然工作单位都在一个地区工作,但由于工种不同、班制不同,结婚26年来,一直是相见少、相遇难。特别是每年春运的“集结号”一吹响,他们就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开始连轴转的忙碌生活。

图为李巍立岗接车
7时46分,凛冽的寒风如刀子般刮过塔河站。此时,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k7041次列车缓缓驶入站台,裹挟着一路的寒意。“请大家排好队,小心脚下,注意安全……” 在嘈杂的人声与列车的轰鸣声中,客运员李巍的声音格外清晰。她身着制服,在站台上忙碌穿梭,有条不紊地组织旅客有序下车。尽管寒风冻红了她的脸颊,却丝毫没有影响她专注的神情和尽责的态度。
7时55分,站台的喧嚣逐渐归于平静,随着最后一名旅客安全上下车,K7041次列车发出低沉的轰鸣,喘着粗气缓缓驶离站台。李巍笔直地站在站台上,目光紧紧追随着列车的身影,寒风吹得她脸颊生疼,不一会儿,她的睫毛上就挂满了晶莹的冰晶,待列车彻底消失在视野中,李巍才拖着略显疲惫的身躯回到休息室。她顾不上喝一口热水暖身,便急忙从衣兜里掏出手机,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时间,她的眼神中满是焦急与期待,手指不自觉地在手机屏幕上轻轻敲击,时不时看看时间,盼望着约定的相聚时刻快点到来。按照约定,在丈夫出乘前,元宵节他们家要在网络上进行一次相聚。

图为李巍和家人视频通话
十天前,李巍和丈夫通过排班表推算,发现元宵节当天两人都上班,为了节日团聚一次,两人提前约定好和远在加格达奇工务段工作的儿子在微信上“云”团聚,一起过元宵节。时针一分一秒地走着,终于到了约定的时间。李巍迅速拨通了视频电话,屏幕上很快出现了丈夫和儿子的身影。“爸妈,元宵节快乐!”儿子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看着屏幕里儿子熟悉又亲切的脸庞,李巍的眼眶瞬间湿润了,嘴角却忍不住上扬。他们互相分享着工作中的点滴,那些平日里的疲惫与艰辛,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浓浓的亲情。
时间在温馨的氛围中悄然流逝,很快,丈夫出乘的时间就要到了。“我该出发了,你们多保重。” 顾松清不舍地说道。李巍和儿子叮嘱着他注意安全,看着丈夫的身影消失在屏幕里,李巍的心中五味杂陈。但她知道,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正是因为无数像他们这样的铁路职工坚守岗位,才让更多的家庭能够团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