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月13日电(王玉 通讯员 王立峰)日前,采油五厂套损井整治行动圆满收官,待修井数量较2020年下降40%以上,累计恢复产油3.7万吨。
套损井是因地质、工程、采油等原因,造成套管发生变形、漏失、错断等情况的井,作业施工难度大、周期长,对于套损井治理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
自启动“套损井集中整治行动”以来,采油五厂以问题为导向,推行“大修恢复井筒完整性,长效隔采恢复产量,重点区域加强防腐配套”的套损井防治技术体系,注重在管理上创新运行模式,在技术上精准施策。针对套损井分布广、管理分散的现状,采油五厂创新推行地质工艺双联动一体化运行机制,各单位由过去的“单兵作战”转变为由工艺研究所统一牵头“集体攻关”,实现技术全覆盖、智能管理全交融。
套损井治理工序复杂,找准漏点至关重要。传统找漏工艺以机械式单双封隔器找漏为主,需频繁座封、解封,受井筒、封隔器质量、地层压力、人工操作等因素影响,起下管柱劳动强度大、占时长,找漏一次性成功率较低。技术人员经过多次现场试验研发出快速找漏工艺技术,利用流量、温度、压力、磁定位、自然伽玛5项参数,精准测出套管漏失位置。年初以来,采油五厂采用“五参数找漏法”找漏39井次,平均占时4小时。
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技术人员认真研究每口套损井产生原因,结合现场施工、测井曲线和地层物性,综合解释套损情况,分类开“处方”。针对套管严重腐蚀、多处破漏的油水井,采取小套管挤堵固井的方式,在原井眼内,下入小套管,再固井、完井,一举解决套管多点腐蚀、长井段破损或轻微变形的难题。对于套管浅层漏失、地面返水的套漏井,持续改进挤堵施工程序,采用分时段反固的水泥砂浆挤堵技术,有效提高浅层漏点封堵一次成功率。
日常生产中,工艺技术人员紧盯易套损井区重点井,不断优化生产参数,采用“长冲程,低冲次”减少油管蠕动磨损套管;合理调整泵径,确定油井合理生产压差,避免压差过大,精心呵护确保套管“身强体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