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月12日电(记者 史轶夫)黑龙江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哈尔滨召开,
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会副主委、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项义军提出,提升哈尔滨市的首位度,彰显其作为省会的责任与担当,并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作为国内东北区域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哈尔滨市不仅在经济总量上表现优异,增速也同样亮眼,成功跻身全国GDP百强城市榜单,占据第50名的显著位置。然而,在全国及东北三省的城市排名中,哈尔滨市紧随大连、沈阳、长春之后,尚有提升空间。
根据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指导方针,哈尔滨市在增强省会城市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上尚存在差距。当前,哈尔滨市经济发展面临着若干显著挑战,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尤为艰巨。主要问题包括:经济结构、周期性及体制性矛盾凸显,工业占比相对较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市场主体数量有限且质量有待提高,民营企业发展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国有企业对全市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不够显著。
“这些问题与国家致力于打造的‘七大都市’战略目标及省里设定的任务目标不相匹配。”项义军委员表示,鉴于此,为提升哈尔滨市的首位度,彰显其作为省会的责任与担当,并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先锋
哈尔滨市要坚守发展为核心的首要任务,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将科技创新视为驱动引擎的核心,实体经济视为稳固基石。致力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加速构建以创新为主导的发展体系与模式,为哈尔滨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与潜力。主动担纲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重任,积极参与航天科技等领域的国家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创新的无缝衔接。同时,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服务体系,搭建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科技成果交易与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拍卖及挂牌交易服务。此外,还应实施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构建顶尖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以吸引全球英才汇聚哈尔滨,共谋创新发展大计。
二、聚焦产业升级,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新生态
哈尔滨市要坚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双轮驱动,能级提升与品质增强并重,致力于培育一批领军企业,打造具有鲜明哈尔滨特色的产业集群与产业生态。在全球产业格局重塑的背景下,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以应对不确定性风险,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固与竞争力。着力打造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的支柱产业集群,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加速制造业的数字化进程,夯实数字化基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同时,积极整合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优质资源,为国内顶尖科研团队提供研发、中试及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推动资本跨区域、跨所有制流动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贡献度与集聚度。此外,依托我省丰富的石墨矿产资源和循环经济产业链优势,大力发展石墨烯及石墨烯应用制品等新能源材料产业,逐步形成完整的石墨产业链条,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为经济注入新活力。
三、强化区县协同,重塑竞争新优势,实现突破发展
哈尔滨新区作为中国唯一的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同时也是最北部的国家级新区,承载着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使命。新区以建设开放型产业体系为核心,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要充分利用省、市政策支持,增强区县经济支撑力。一是借助新区“虹吸效应”,吸引优质产业、项目及机构落户,为周边区县带来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的巨大机遇。二是分享新区产业溢出效应,发挥新区桥梁作用,促进区内外高端服务业的连通与合作,吸引国内外各类总部型运营中心、平台型功能机构、创新型项目和重点企业落户聚集。三是推进创新市场要素体系改革,各区县以市场化为导向,探索城市资源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建设与平台经济体系,提升资源配置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