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
祖雪晴:规范黑龙江省旅游景区公共标识语外译
2025年01月12日 13:58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月12日电(记者 史轶夫)黑龙江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哈尔滨召开,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祖雪晴提出“规范旅游景区公共标识语外译”的提案。

  近几年来,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热情迎接四海宾朋。龙江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其中,冰雪旅游、避暑旅游、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凭借其独特魅力,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屡创新高,彰显了我省旅游产业的优质服务水平。全省各地竞相推出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得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作为展示地方风貌和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旅游景区的公共标识语翻译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规范、准确且富含文化底蕴的标识语翻译,不仅能够为国际游客提供便捷、贴心的指引服务,更能够充分展现我省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进而促进地方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我省旅游景区公共标识语外译状况却不容乐观,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祖雪晴委员表示,虽然2022年省文旅厅颁布了《旅游景区中英俄译译写规范》,但各文旅场所翻译错误仍屡见不鲜。大量的拼写失误、语法错乱、中式外语等现象比比皆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译,极易让外国游客陷入困惑,甚至造成误解。术语翻译不统一,同一景点、文化概念在不同景区译法不同,使得游客无所适从。此外,大量标识语简单采用汉语拼音直译,未完全考量文化差异与表达习惯,难以有效传递信息并展现我省深厚的文化底蕴。

  鉴于当前公共标识语翻译工作缺乏审核与监管,对我省对外旅游市场的宣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祖雪晴委员提出:

  一、确立统一规范:建议由省文化和旅游厅及相关部门组织语言专家、翻译学者及旅游景区等管理人员,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紧密结合我省独特的文化旅游特色与深厚文化内涵,在原有《旅游景区中英俄译译写规范》基础上进行细化,制订《黑龙江省旅游景区公共标识语外译规范指南》,全面覆盖景区各类标识语的标准化译法,从景点名称、警示提示到特色文化术语,并辅以详尽的实例说明,确保其实用性与权威性。同时,需根据国际交流的新发展与游客的实际反馈,定期修订完善,确保指南始终贴合实际需求。

  二、强化专业审核机制:提议成立省级旅游标识语翻译审核专家库,明确要求景区在设置新标识语或更新现有标识语时,必须提交经专业翻译机构或专家库成员审核通过的证明文件。鼓励景区与高校外语专业、专业翻译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对景区标识语进行“全面体检”,确保翻译质量持续保持高水平。

  三、加大监管执行力度:建议文旅、外事、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组建联合督查小组,采用定期巡检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景区一线,对标识语外文翻译情况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景区评级、项目审批等考核评价体系,以强有力的监管措施促使景区高度重视外文翻译工作。

  四、加强宣传与培训:广泛开展标识语翻译规范的宣传活动,通过媒体、网络、公共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社会各界对规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相关从业人员,如译员、标识语制作商、旅游管理部门等进行专门培训,确保其熟悉并掌握规范的具体要求。

  五、融入地方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应倡导深入挖掘标识语背后的文化意蕴,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对于具有我省特色的历史文化名词等,既要在翻译中保留其文化独特性,又要通过注释或意译等方式让游客理解其内涵,使标识语成为传播地方文化的使者。(完)

【编辑:李香梅】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王琳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于琨
刘璐
赵宇航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董淼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