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2月9日电(王石磊 马冀)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加之外出旅游容易劳累,加上生活不规律,很容易导致人体的抵抗能力下降,引发多种耳鼻喉疾病。患上耳鼻喉疾病怎么办?哪些情况可以在家中观察?哪种情况需要到医院治疗呢?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耳鼻喉科负责人石大伟为您科普。
石大伟医生介绍,一些耳鼻喉疾病的小问题,可以“不用”到医院?比如耳部:耳聋、耳痒、耳闷。鼻部:轻度鼻塞、流涕、鼻痒、打喷嚏。咽喉部:轻微咽痛、咽干、咽异物感、咳嗽,声音嘶哑。但是一些突发疾病必须来医院处理,例如常见的外耳道炎、中耳炎、内耳疾病、蜗后病变、中枢听觉径路病变等。例如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等)、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贫血、神经退行性变、神经症、精神紧张、抑郁等。例如颈椎病、血管源性引起的耳鸣等。例如咽鼓管异常开放、颞下颌关节紊乱、耳毒性药物、长时间噪声等。对于早期急性耳鸣,明确病因,治疗原发病,大多数耳鸣可以消失。如果发病超过半年,疗效就不那么明显了。如果是近期突然出现耳鸣,需要改变生活作息、少熬夜、提高睡眠质量后可以恢复,也不用紧张。如果出现耳鸣后伴有听力下降,甚至伴有眩晕或耳痛,反复出现或持续时间较长,要警惕是某些疾病的预警信号,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其次是突发性耳聋,突发性耳聋是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听力下降,分贝听力水平下降至少超过20分贝。两个指标,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听力下降到一定程度。突发性耳聋发病急,发现得越早,治疗得越及时,恢复效果越好。发病一周内开始治疗,甚至80%患者可以恢复全部或部分听力。石大伟医生建议大家,一定要规律生活,不要熬夜,因为睡眠不足或情绪紧张,会影响内耳的微循环,容易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情况。平时使用电子设备时,要控制好电视、音响、电话音量。合理使用耳机,注意每次使用耳机应控制在30~40分钟,每天不超过3小时,未成年人不超过2小时。同时,少掏耳朵避免损伤,耳屎可以保护娇嫩的鼓膜,缓冲声波对它的伤害,还可以防沙防尘,抑菌杀菌,润滑耳道。耳屎通常可自行排出,所以尽量少掏耳朵,更不能用尖锐或不干净的器具掏耳朵。洗澡时不要进水,保持外耳道干燥。冬季室内干燥,一定要注意鼻出血的情况出现,鼻出血最常见的原因,莫过于鼻子小血管破裂。鼻子的血管多、薄、小,最容易引发出血。普通的鼻腔出血只要找准出血点,往往自己在家就能止住血,但对于那种止不住依然渗出严重的出血,就要提高警惕。成人鼻出血大多是有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状态不太好,常吃辣、咸等刺激性食物的成年人也更容易鼻子出血。老年人鼻子常出血,很多是因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发生鼻出血,出血时首先冷静下来,身体稍微前倾,用手捏住鼻翼,用冷毛巾敷前额或颈部,保持10分钟,大部分出血都能止住。如果以上操作不管用,说明鼻腔后面的血管也有问题,要到就近医院进行止血。别以为鼻子哗哗淌血才危险,有时鼻涕带血也是预警。排除小血管破裂的情况,鼻涕中带血当心早期鼻咽癌。因为鼻咽癌的生长会侵犯周围的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因此,当出现鼻涕带血的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