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6日电(黄鑫)“大家作业千万注意安全!”9月5日,0时30分,哈大高铁哈西线路所一处作业地点十分嘈杂,杨浩作为此次施工的负责人,站在高处,向正在作业的人员大声喊着。杨浩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电务段哈西高铁信号车间的工长,他们工队今晚除了常规的作业任务,还要对管内的一个电缆井积水的问题进行处理。
电缆是连接室内外信号设备传输的重要介质,电缆连接正常,工作人员就能给列车发布行车指令,指挥列车正常行驶。为了保护电缆不被踩踏,不被破坏,在铁道线路两侧各有一条一米多深的水泥槽道,用于存放各种线缆。
“由于电缆槽道较深,易积水,不及时排出会损坏电缆,进而影响列车正常运行,尤其是天冷结冰后,电缆线被冻住损坏后,影响列车运行不说,修复也更加麻烦。”杨浩解释道。最近巡查过程中他发现管内一处电缆井有很多积水无法自行排出,虽然现在没有影响列车运行,但是存在着很大安全隐患,给后续的作业也带来很多麻烦。向车间汇报后,车间管理干部和杨浩以及工友们一同到现场勘察后,共同确定了解决方案,就是在电缆井的下方打通一个洞,与相邻的排水沟联通,积水就能自己流出去了。
天窗命令发出后,杨浩和工友们背着工具在夜色中疾步如飞。很快大家就到达作业地点,第一件事就是清空井里的积水,看着四四方方不太大的电缆井,大家硬是倒了20多桶水才把积水清空。接下来就准备开始钻孔,但是新的难题又出现了,不到一米宽的电缆井和排水沟限制住了这群东北大汉,大家能站到井里,但是蹲不下身,更别提拿着电钻打洞了。大家互相打量着,最终选出了一位身材最瘦小的职工。

杨浩和作业人员正在清除电缆井的积水(黄鑫 摄)
“突突突……”宁静的夜里,轰鸣的电钻声显得更加刺耳,空气中还充斥着粉尘,杨浩和工友们都皱着眉,屏住呼吸。“工长,这墙也太厚了,钻了这么半天,连一半都没打透。”工友向杨浩抱怨着,杨浩一只手撑着地面,半截身子探进槽道查看钻洞的情况,面露难色,天窗作业再有两个多小时就要结束了,可是这个洞还有很厚一部分没有打穿呢,杨浩想了想,让另一名工友跳入排水井,两边同时开工,一定能在天窗结束前完成任务。

作业人员正在打通电缆井和排水井之间的墙壁(黄鑫 摄)
随着钻洞的深入,电钻摇晃的幅度也更大,瘦小的工友经常握不住电钻,就偏向别的位置。为了钻洞不打偏,杨浩拿着一根长绳系在电钻上,然后他和工友一人一边紧紧拽着绳的两端,控制电钻在钻孔的时候摇晃幅度不那么大。凌晨的天气也就10几度,但是大家不仅撸胳膊挽袖子,头上也都布满了细密的汗珠。
“通啦通啦!”在井内的两名工友大声喊着,杨浩悬着一晚上的心终于落地了。邻近天窗作业结束时,电缆井水泥壁的洞已经有碗口大小,“现在的洞口大小完全可以在水量较大时将水排到排水沟中,冬天咱们就少了一件烦心事儿。”杨浩说。
“虽然这一宿咱们就只钻了个洞,但是隐患处理好了,咱们省心,火车跑得也更顺畅。”凌晨4时30分,完成任务的杨浩和工友们排成一队向工区走去,很安心也很放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