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8月19日电(李文浩 蔡金铭)近年来,甘南县甘南镇欢喜村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作为东北三省最大的欢喜牲畜交易市场的良好口碑,积极推动链条延伸,欢喜黄肉牛产业衍生出中介、托管、餐饮、住宿等13个经济业态,带动近千人捧起“牛饭碗”。

“牛经纪人”吃到“牛经济”红利
“那头牛多少钱?”
“对,就那头毛色最亮的,再便宜点就要了!”
“旁边那头什么价格?”
“最多再加一百,卖就开票!”
……
周三早上8点58分,甘南县欢喜牲畜交易市场准时开市,“牛经纪人”高成带着提前联系好的客户“冲”进场内,开启了“抢”牛大战。作为有着12年从业经历的老“经纪人”,高成有着不错的口碑,找他帮忙“相牛”的客户络绎不绝。
“这牛好不好,我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们信任我,我每头牛收100元到200元的服务费。”高成介绍,依托欢喜牲畜交易市场的巨大客流量,他每年靠从事“牛经纪人”行业可以收入30万元。
“他们不只是充当‘中介’角色,很多时候遇到价格合适的牛,也会自己留下来,等到下个集赚取差价。”甘南县欢喜村村委会主任苏强说,欢喜牲畜交易市场每周一、周三和周五开市,客流量和交易量都非常大,这让很多人看到了“商机”。“目前,欢喜村的‘牛经纪人’队伍已经发展到195人,每人年均收入能够超过18万元。”

“托牛所”兴起,托管服务促增收
同样看到“商机”的还有欢喜村村民肖宏雨。
“每到交易日的前一天,客商们就都把牛拉来了,得有地方放。这个集没卖完,路远的再拉回去成本又太高,还是得找地方放。”带着这样的想法,肖宏雨开起了欢喜村第一家“托牛所”。
“托牛所”,顾名思义,就是看护牛只的场所。肖宏雨把自家600多平方米的院子进行了改造,建设了三个圈舍,可以一次性存放300头牛,既解决了客商们的难题,也鼓了自己的腰包。
“一头牛每天收15元的管理费,我负责喂些水和草料,再清理下圈舍就可以了。”肖宏雨介绍,凭借欢喜牲畜交易市场巨大的客流量,只“托牛所”一项,每年就为他带来增收10万元。
目前,欢喜村已有11家“托牛所”,村民们利用自家庭院的空闲地块建设圈舍,为往来的客商提供牛只托管服务,带动户年均增收5.5万元。

餐饮住宿“一条龙”,小商品销售火热
“这里环境不错,很干净,离得不远,价格也公道。”来自内蒙古的客商潘长利每个月都要来欢喜村几趟,每次都要住在村里的民宿,和民宿主人张春兰也熟络了起来。“像我们这种经常在外面跑的人,有个熟悉的地方落脚,心理上能踏实很多。”
“回头客挺多的,都是来‘牛市’交易的客商。”张春兰2017年将自家房屋改建成了民宿,共计26个房间,每个集都基本住满。“主打的就是干净便宜,每年能收入3万元左右吧。”张春兰笑着说。
上午11点多,石玲家的小餐馆就忙碌起来。这间开在欢喜牲畜交易市场里面的快餐店,最主要的客流量就来自于前来交易的客商。“我这个店能放9张桌,到饭点很快就坐满了,而且因为主打的是快餐,所以翻台很快。”石玲介绍,目前自家的餐馆每年能够收入10万元,还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有时候雇1个人,有时候雇2个人,每个集给150元工钱。”
“依托牲畜交易市场,目前欢喜村有民宿9家,平均每家年增收2万元;饭店15家,每年带动务工75人,平均年工资能达到1.2万元,每家饭店的年均收入能达到10万元。”欢喜村党支部书记高强说。
在石玲家餐馆的斜对面,有几个小百货摊位,吸引了许多客商前来。高强介绍,目前在欢喜牲畜交易市场经营小百货的摊位共有10家,每个摊位每年能够增收1.2万元,经营马具的共有5家,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卖饮料、小食品的,还有卖缰绳、鞭子的,只要‘牛市’里用得到的,基本都有。”

高强介绍,目前欢喜牲畜交易市场每个集能够吸引4000多名客商前来交易,日交易量能够达到5000头(匹),成交额达5000万元,年交易量达40万头(匹),交易额达40亿元。牲畜交易市场的发展,也给村民增收带来诸多新机遇。除餐饮住宿、中介、托管、小商品及马具销售外,还带动物流运输、饲料饲草、牲畜饮用水、兽药及肉店等近40家店铺或个人增收。
高强说:“可以说我们是‘因牛而兴,因牛而旺’,13个经营方面全部是围绕这个牲畜交易市场来进行的,每年能够累计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增收4000万元左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