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7月17日电(刘廷禄)“一道焊缝就如同一个签名,你所焊的焊缝不允许有一点纰漏,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用户的检验。”这是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分厂电焊工高级技师王海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坚守电焊岗位38年,靠着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专业专注,王海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无论是在行业焊接领域内,还是在国内外重要客户视线里,他的名字已经成为质量过硬的“名牌”。

2010年,公司为澳大利亚一家矿业公司量身打造了一款新型不锈钢矿石车,这是公司为抢占澳大利亚铁路货车市场而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也是公司研制国际高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一环。其车型结构不仅复杂,而且外方监造对产品的焊接质量要求几近苛刻。王海说:“开始生产时,压力特别大,因为之前公司只能为出口车生产配件,这是首次全车出口,而且我们采用的是中国铁路标准,而外方采用的是澳洲和新西兰标准,整车的各部件组对间隙要求必须在2mm以内,我们的操作者认为外方监造要求的标准太高。”
然而,越是在艰难的条件下,越能激发人的斗志。作为现场焊接监督,王海带领监督团队认真对每位职工的焊接技能和焊接质量进行确认和评估,并积极进行现场指导,让他们尽快适应本岗位的焊接标准和质量要求,并对外方提出的问题和工艺人员一起进行解决。王海的耐心指导和严格把关下,产品从起初的质疑,到见证检验结果100%合格,外方监造人员终于为王海和团队竖起了大拇指:“你们对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我们非常欣赏,你们生产的矿石车,我们放心。”

有焊接难题找王海,成为公司上下的共识。在澳大利亚运煤敞车试制过程中,底门采用了铝合金焊接结构在国内尚属首次。该车载重120吨,其底门又是重要的承载部件,对其强度和焊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将铝合金底门焊接列为该车立项攻关中最大的难点。王海带领团队成员从焊机、焊材的选用,焊接工艺参数的制定,焊前预热和层间温度的控制,以及试件的焊接方法和操作细节等方面,都做了详细而又全面的考虑和设定,并反复进行试验比对。最终,通过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圆满地解决了铝合金底门焊接难题,并一次就通过了大连交通大学所做的各项试验,达到了工艺设计的要求,成功填补了公司铝合金焊接的空白。该成果先后应用于公司多种运煤敞车的铝合金焊接,为企业创造价值200多万元,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王海还把自己掌握的过硬技术传授给他人。在工作之余,他还是公司的一名焊接指导教师,负责焊接技术培训和岗位指导工作。为了制造出更多高质量产品,让中国铁路货车品牌叫响世界,他勤奋专研焊接技术,把自己几十年总结积累的气体保护焊操作法汇编成册来培养更多的焊接能手。王海说:“一辆货车长长短短有800多条焊缝,一个人不可能完成。要想我们生产出的车辆成为精品车,需要操作工人整体素质的提升。”目前,他已累计培训焊工3000余人次,焊工通过率达到100%。

2012年,公司创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第一个焊接金蓝领工作室。工作室围绕现车生产,优化焊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解决各种车型组装、焊接中出现的问题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至今为止,工作室共解决技术难题120多项,核心焊接期刊发表论文52篇,获得创新成果130项,国家专利30项,累计培训人员2500余人次。由于成绩出色,2013年11月工作室升级为“国家级王海技能大师工作室”,2014年荣获“全国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全国工人先锋号”,2019年1月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命名为“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他个人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技术能手、黑龙江省首席技师、首届“龙江工匠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2023年他光荣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