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6月11日电(马成金)从蔚蓝大海,到黑色土地,从护航海上安全,到守护钢铁长城,共产党员张海洋发扬守纪律、能吃苦、敢拼搏、勇争先的军人作风,16年来为铁路高质量发展默默奉献,见证铁路飞速的发展。

张海洋,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大庆工务段大庆西高铁线路车间安达工区线路工,2008年入路是一名普铁线路工,对线路维修完全陌生的张海洋发挥了海军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精神,为能早日成为线路专业的“排头兵”,在学习上下足了功夫。
工作中,张海洋虚心学习请教,不断学习钻研技术业务,很快就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骨干。理论指导实践,要实践先过理论关,为了提升理论水平,每次班后,张海洋眯了个八小时,就出现在练功场上,一遍遍地练习,夏顶烈日,冬迎寒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海洋获得段技术大比武冠军。

在普速铁路5年里,张海洋一直兢兢业业,从未发生过一例安全两违。由于表现突出,2015年初,张海洋被选调参与高铁接收的前期介入,负责监控开展高铁线路精调作业工作。那时候的他,每天吃住在现场。都说大庆的蚊子当盘菜,每次除了紧张繁忙的精调任务,还要忍受蚊虫叮咬,一个夏天下来,身上没有几处好地方了,被蚊子咬的包挠破了在身上留下了一片片疤痕。作为一个新人,当时的他还没有接触过绝对小车,每天在现场紧盯他们作业的每个动作,闲暇时便围着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身边转,向他们请教,直到把这个问题弄懂为止。一段时间后,张海洋终于接触了小车,参加他们现场作业。每次回到工区后他稍作休息,又立即参与高铁精调数据的处理,在高铁精调时期,他将轨道精调误差控制在1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通过对业务的不懈钻研,他从一窍不通的“小白”到业务精英只用了一年的时间。
2015年8月,哈齐高铁正式开通,张海洋有幸成为了一名高铁线路工,这个时候的机械设备无论是在数量和质量层次上都得以大幅度提升,用他的话说:“铁路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咱干活也不用三大件了……”利用高精度检测手段和检测数据对高铁线路进行分析和整修,精确度极高,误差仅为0.1毫米,工务作业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
16个严寒酷署,从绿皮车到和谐号,张海洋秉承着精雕细琢、刻苦钻研在取长补短中夯实铁路安全畅通路,也为自己画下了一笔浓墨重彩的铁路工匠精神。望向一列列飞驰而过的高铁列车,见证着蝶变的历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