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2月3日电(记者 史轶夫)政协哈尔滨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哈尔滨召开。哈尔滨市政协委员、哈尔滨市侨联党组书记、驻会主席申建平提出:“强化城市形象国际传播,促进哈尔滨海外‘出圈’”的提案。

黑龙江享有中国“冰雪之冠”的美誉,哈尔滨则是“冰雪之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2024年,哈尔滨文旅市场以持续“沸腾”的方式开场,从“哈尔滨”到“尔滨”,从网友自发“监工”到文旅部门在线“听劝”,哈尔滨“花式揽客”、奇招频出,用“泼天的流量”接住了“泼天的富贵”。路透社、《每日邮报》、新加坡亚洲新闻台(CNA)、《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海外媒体的关注报道让“尔滨”火到了全球。
“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的哈尔滨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美誉度,更需要在国际舆论场有良好的形象和口碑。”申建平委员在调研中发现,我市拥有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的中央大街、连续举办40届的国际冰雪节、开园25年的冰雪大世界、始办于1961年的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举办32届的哈洽会等,都记录着哈尔滨发展的厚重积淀,可多年来哈尔滨却“养在深闺人未识”。
申建平委员认为,进一步提升哈尔滨国际形象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海内外信息传递不畅,造成城市形象偏差。对外宣传渠道不够广泛,未能充分利用多种渠道传递信息,国际媒体对我市的报道非常有限,只有今年哈尔滨爆火后才增加了报道,大多数报道围绕冰雪旅游,全面报道偏少,容易形成对我市的片面认识。二是海外宣传不够深入,造成国际影响力不高。哈尔滨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逊色于同级兄弟城市,西方民众的认知度整体上比较低,大多数西方国家的普通老百姓对我市并不熟悉,对我市的了解仅限于“中国最北的省会城市”。三是海外华侨华人和外籍人士作用发挥不够显著,造成传播效力不够大。没有更好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外籍人士建立联系和了解,以“他者”角色介绍哈尔滨文化、历史和特色的作用没有能够充分发挥。
哈尔滨市要抓住此次“泼天流量”和举办第9届亚冬会的绝佳契机,进一步提升哈尔滨良好的国际形象,有效扩“流量”,不断增“留量”、持续强“存量”,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注入新动能。
为此,申建平委员提出:
一、拓展城市对外传播新渠道,消除国际传播中城市形象偏差
一是提高对外传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要深刻认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核心要义,打破思维桎梏,树立全球视野,由职能部门牵头顶层设计,整合全市(县)宣传载体和资源,统一思想、统一口径,通过提供真实、全面、客观的信息,纠正海外及外媒对我市的刻板印象和误解。二是建立更多对外宣传平台。适应当前社交化、移动化的传播特点,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国际性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哈尔滨官方运营账号,相关部门严格把控发布内容,真实讲述冰城故事、传播冰城美好形象。要实现多语言的国际传播,除中文之外,可以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更加准确地进行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让更多国家了解哈尔滨。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发传播内容和专门讯息。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目标受众,定制和开发特定内容和资讯,以便更好地吸引目标人群的关注并传达有效信息。比如,针对国际游客可以开发旅游指南、景点介绍、美食推荐等相关内容;针对国际投资者可以开发城市经济环境、政策支持、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的信息。
二、搭建城市对外传播新载体,强化国际传播中城市深度报道
一是强化合作。积极与国际媒体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邀请国际媒体进行实地采访,增加报道频次和深度,通过合作报道、专题报道等形式,全面深入介绍我市发展和特色。比如,与国际媒体签署合作协议、共同举办活动、开展交流等,增加城市形象在国际报道中的曝光度和深度。二是抓住关键。在中秋、春节、哈洽会、冰雪节等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期间,尤其是举办第9届亚冬会期间,邀请国际媒体进行实地采访,深入报道城市规划、科技创新、历史文化等,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国际受众。尤其要重视邀请国外专家解读哈尔滨,让“他人”说“他事”,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积极营造政通人和的城市形象。三是点面结合。坚持整体规划,注重品牌规划,形成系统性、科学性、国际化的城市文化名片和形象IP,避免大而全、过于面面俱到,力求小而精、小而美,充分挖掘和提炼城市文化特色、城市形象符号、城市定位及精神内核。可以从海外群众的敏感点和兴趣点出发,以小人物、小角度为切口,“硬话题软表达”,提高内容的贴近性。同时,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性,根据传播效果不断修改新闻产品内容,促进与受众的良好沟通。
三、凝聚城市对外传播新力量,发挥国际传播中华侨华人和外籍人士作用
一是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党政涉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官方、民间等多种渠道大力开展“走出去、请进来”,赴海外举办哈尔滨文旅推介会、招商引资项目说明会、人才引进政策宣讲会等活动,不断加强与华侨华人和外籍人士沟通联络。同时,鼓励在我市的华侨华人和外籍人士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座谈等方式,分享他们在哈尔滨的生活和工作经验,表达他们不一样的观点,让他们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视角介绍中国和哈尔滨的文化、历史和特色,进一步丰富国际社会对哈尔滨的理解和认知。二是激发“他们”自身动能。利用华侨华人和外籍人士在国际社会中的社交网络和影响力,用他们的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冰城声音,将哈尔滨的发展和机遇介绍给更多的国际人士和机构,推动我市国际化进程,树立哈尔滨良好的国际形象。三是把“他们”融入城市发展。他们在各个领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为我市发展和创新提供有价值的支持和建议。鼓励华侨华人和外籍人士以不同形式参与城市活动和项目,比如,哈夏音乐会、冰雪节、艺术展览等,他们的参与不仅可以丰富活动内容,而且可以在科技、金融、文化等领域带来新的思路和创新,还可以充分展示我市开放、包容、多元化的国际城市形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