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2月21日电(衣晓峰)加强公众对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的理解和认知,以便在就医时做出更明智的抉择;加强对DBS的深入研究,以降低诊治成本并提升疗效;加强包括神经科学家、药理学家、医生、工程师、心理医师等在内的跨学科合作,以共同寻求破解帕金森病的棘手难题。同时,还要吁请各级政府和医疗保险机构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将DBS项目纳入全省医保报销目录。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郭冕教授指出,尽管帕金森病属于“小众群体”,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预计本病老年患病率将逐年“水涨船高”,必须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应对帕金森病的严峻挑战。

中老年群体最易“中招”
郭冕教授介绍,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受基因突变、环境因素、氧化应激等多种诱因等相互作用、相互叠加的结果,逐渐形成“积累性损伤”,对大脑中脑黑质造成危害,导致神经递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步丢失,进而引发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前者主要表现为手脚和肢体颤抖、肌肉强直、动作呆板、站立和行走时“下盘不稳”、并且表情木讷,呈“面具脸”;而后者主要表现为疲惫无力、睡眠障碍、便秘和消化不良、抑郁、焦虑、记忆力和和语言能力每况愈下。

现实中,人们往往将帕金森病与老年痴呆(学名阿尔茨海默病)、脑萎缩相混淆,三者虽然都是神经退行性疾病,但在共性中又有各自的“势力范围”,其中帕金森病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负有责任,对正常行动偷偷埋下“绊脚石”;阿尔茨海默病主要干扰大脑皮层,引起失语、失用、认知功能下降,最终“迷失了自我”;而脑萎缩则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正常生理过程,在岁月的长河中,脑细胞的“存量”越来越少,尤其在遭遇创伤、感染、神经系统疾病时,更易使记忆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急剧“滑坡”,逐步变得呆傻。
郭冕教授指出,现如今,帕金森病主要集中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发病年龄的中位数大致在60到65岁之间。在美国,65岁以上者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约为1%,因早期症状较轻,且与阿尔茨海默症、脑萎缩、特发性震颤等疾病相似,致使许多病例不易被甄别,确诊时病情往往已较重。在我国,由于缺乏详细统计数据,帕金森病的确切患病率尚不明了,但预计在“白发浪潮”汹涌而至的背景下,其发病率必将扶摇直上。一个严峻的现实是,目前帕金森病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其“溢出效应”越发明显,逐步蔓延到儿童和青少年,这种情况被称为“少年型帕金森病”。
构筑坚固的“DBS防线”
身为一种“悄无声息”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最喜欢在人体大脑控制运动区域“下黑手”;尽管早期症状较为轻微,但还是有迹可循的,如手抖、平衡感差、行动迟缓、四肢僵硬、流涎、面无表情等早期迹象,严重者甚至“蹲不下,站不起,走不了”。郭教授提醒说,当发现这些蛛丝马迹时,必须及早看医生。在疾病早期之时,临床大多采用复方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等药物来遏制病情,效果较理想,一般会持续5-8年左右,这段时间被形容为“蜜月期”。而随着病程的进展和加深,药效逐渐下降,甚至毫无效果。到了后期,有些患者甚至“手舞足蹈”,根本不受控制,医学上称为“异动症”。
在用药控制或其它物理疗法均已“失守”的情况下,需考虑采用外科神经核团毁损术或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建立“最后的防线”,前者是通过破坏脑内核团神经元活动,后者是利用电刺激调控异常的神经电活动,继而达到减轻和控制帕金森病的症状;前者因其破坏性、复发性而逐渐被冷落或弃用,后者则因非破坏性、可逆性、持续性而逐渐兴起。郭冕介绍,作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微创神经调控技术,DBS是在患者脑内植入两根电极,借助植入脑内神经核团的电极发放电脉冲,彻底制服“癫狂不拘”的帕金森病,以改善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且可通过调节刺激参数获得长期满意的效果。由于DBS的显著作用,又被称为“脑起搏器”或“电子药”。




据了解,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在黑龙江省较早组建了以神经外科郭冕教授和神经内科张丽梅为首的帕金森病诊疗团队;在这场跨学科合作中,由张丽梅教授负责对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药物调整和适应症评估;由郭冕教授负责手术方案、DBS植入及围手术期管理。迄今为止,专家团队已完成近百例DBS手术,其中年龄最大者80岁,最小45岁,平均年龄为65岁。手术完成并开机后,患者普遍体验到了立竿见影的疗效,尤其是肢体震颤和肌肉僵硬的痛苦迅速解除了,“来去自由”再也不是内心的奢望了。下一步,郭冕团队还计划打破高龄的“门槛”——凡是身体条件许可,经评估没有心脑血管风险者,且本人和家属均有意愿的,DBS的手术年龄完全可以放宽到耄耋之年。
日常生活,要“防”字当头
当下,对于异常复杂棘手的帕金森病,尚无法完全预防和彻底治愈,但通过了解和掌握老龄化、感染、遗传、脑外伤或接触杀虫剂、化学物品所致中毒等诸多危险因素,并加以干预,还是有可能为帕金森病进程“踩刹车”的。郭主任介绍,已知的防治帕金森病措施包括戒烟限酒、少喝咖啡和可乐等刺激性饮品、保持均衡饮食和良好睡眠、避免头部受撞击、定期到医院复查并按时服药,以及进行适当的锻炼,如散步、做瑜伽和打太极、八段锦等。这些运动可以帮助增强身体机能,增大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生活技能训练,尽量做到“残而不废”。郭冕主任告诫说,有的病人发展到中晚期,可能需要他人帮助完成一些日常活动,如刷牙、穿衣、洗澡、如厕、到户外晒太阳等。家庭成员或其他照顾者应学习如何帮助他们脱离困境,为他们建立一个稳定、舒心的生存环境。同样,心理支持也是极为重要的,要善于开导、循循善诱,鼓励积极患者参加帕金森病支持团体,与其他病友共同获取医疗信息,分享“抗帕”经验和人生感悟,从自卑、孤独、绝望中走回到“希望的田野上”!

在这里,郭冕主任还呼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提供资金、制定相关政策等措施,改善医疗条件和医疗服务,深入推进帕金森病的研究、诊治和对患者的护理。他建议相关部门将异地医保结算报销的脑起搏器,尽快纳入省内诊治帕金森病的医保报销范围,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就医需求,彰显龙江医保利民政策的大爱精神,从而解除全省帕金森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窘况。

郭冕教授简介
哈医大二院神经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擅长DBS治疗帕金森病和梅杰综合征等肌张力障碍性疾病,脊髓电刺激治疗昏迷和糖尿病足,参与6项神经外科中国专家指南和共识的制定。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参与2项,以第一或责任作者身份发表SCI论著21篇。担任多个中英文杂志编委和审稿人,曾获 “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奖”、 “人民好医生”、“龙江名医”、“龙江工匠 ”和哈医大 “星联人才”等奖励和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