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1月21日电(吴健)落日余晖映射在道口房上,道口铺面上车轮滚滚、人流如织。11月20日16时10分,滨北线119公里道口员刘佳对讲机的电台里传来“刺啦刺啦”的嘈杂声,“119道口,客车384接近。”“119道口明白。”应答后,刘佳快速系上脖领衣扣,调整下大檐帽,手持信号灯,大步走出道口房准备接车。
不到3分钟的功夫,客车呼啸而过,带起的积雪四处飘散。刘佳打开信号灯后,对准正班道口岗亭,用手顺时针方向旋转了3圈,他和正班道口员都做着相同的动作,二人正在对号志。每次夜幕降临,列车通过以后,他都要重复做这样的动作,用白光束互相提示对方,表明列车已安全通过,可以开启栏门。
列车安全通过后,刘佳才会深呼吸一口气。但这“放松”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
滨北线119公里道口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绥化工务段管内137处道口中最繁忙的一处,每天通过的机动车10000余辆,火车平均每10分钟通过一辆。这里是滨北单线、绥佳线、绥化站货运调车线三线交界处,从黑河口岸运输过来的煤炭、钢铁、木材,同江口岸的中欧班列以及从三江平原运送的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都会经过这里,发往全国,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每一趟列车想要平稳通过道口,接车前,刘佳都会打好提前量,提前走出道口房,引导行人车辆不要盲目抢越。这一坚持就是14年,不分昼夜,也保持了道口37年无事故的好成绩。
车流量密度大在什么时候,季节性变化道口的行人有多少,调图期间加开哪些临客列车……刘佳都会认真观察,做好记录,每一个班制中,他都像初来乍到的“新人”一样,反复琢磨,来回和工友研究探讨。
2004年,20岁的刘佳来到工务报道,起初是名线路工,负责维修线路,后来转岗成为道口员。“只有真正经历的人才会知道,线路工作活累心不累,而道口恰恰相反。”刘佳说,在外人看来,道口工作无非就是看看车,疏导下行人车辆,忙完以后在屋里一呆喝喝茶。可实际并非如此。
“我们的耳朵要随时监听道口与机车联控,眼睛要时刻盯控住道口,哪怕是风吹草动,都得心里有数。”道口员光对讲机就有三部,不同频道会联控不同的内容,一天几乎没断过,起初上完一个班有脑裂的感觉,现在回家听不见火车的声响还有点不适应。
冬天发生降雪等恶劣天气时,刘佳还要和工友清扫积雪,随下随清,免得道口铺面和轮缘槽积雪冻冰,引发车辆打滑出现事故。
道口员除了精神上高度紧张之外,还要面临诸多不确定事件的发生。为此,刘佳和工友们随时都要做足准备,以不变应万变。10月末的一天,两辆私家车在道口刮碰,刘佳立即启动预警,和工友吴春岩设置短路通线,组织疏导车辆,排除故障,将载有20余辆货物的列车拦停在距离道口不到2公里的区间,防止一起重大交通事故。
像这种类似的车辆碰撞、四轮车抛锚、挂车熄火卡阻等事情总会在道口重复“上演”,突发事件的处置更是对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验。“我们靠的日积月累,经验告诉我们要用标准去处置,这样才会临危不惧。”多年来,刘佳防止交通肇事百余起,也记不清挽救过多少个家庭。
17时05分,40701次列车通过。刘佳再次疏导车辆,确认道口无障碍物后,回到道口房后不停地跺着脚,将手贴在暖气片上。9平方的道口房里,一个电暖器占了一半的空间。“冬天,出去接趟车的功夫,就冻透了,赶上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天儿,穿啥都没用。”冷点累点都不要紧,能保住这道口一方的安全,是刘佳和工友们的一致心愿。
“我家就在绥化站附近住,平常工作忙乘坐火车出门次数也少,但是目送着列车安全平稳地往车站方向行进时,就感觉自己快到家了一样。”刘佳说,傍晚时分,看见车厢里灯火通明,有吃饭的,有看电视的,有望窗外的,流动的车厢里,充满着人间烟火气。
这,也让刘佳更加明白工作的意义。
繁忙的道口,让道口员们吃饭都没了固定的时间,往往是一碗饭刚没端起吃两口,火车就来了。反反复复,这顿饭就成了凉饭,一顿饭吃了四五次,要一两个小时才可以吃完。
17时30分,一天的忙碌接近尾声。交班前,刘佳和工友吴春岩挨个检查交班关键项点,并再次用信号灯照了照道口铺面,二人相视一笑,那一束束微光汇聚,照亮了道口,也照亮了万千旅客前行的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