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人物专访
首页人物专访
新时期龙江高山滑雪奠基人——张士清
2023年02月04日 21:51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2月4日电 题 张士清:新时期龙江高山滑雪奠基人

  作者 徐洋

  张士清,原黑龙江省雪上训练中心高山滑雪队教练,2009年退休。执教省队三十年,桃李芬芳,培养的运动员拿到120余个全国冠军。这些冠军中的很多人,或是接过张教练的教鞭,继续为龙江滑雪运动培养人才,或是转业在行政岗位上继续为龙江体育贡献力量。张士清教练用满腔热忱和毕生执着为龙江高山滑雪后来居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雪结缘 走上教练之路

  1958年的那个冬天,8岁的张士清跟着小伙伴到玉泉小北山坡玩滑雪,这让他第一次感受到滑雪的无穷乐趣,从此开启了他与高山滑雪的不解之缘。

  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什么是滑雪?什么是高山滑雪?怎么滑?一概不知,只知道这就是一个在冰天雪地里可以酣畅淋漓玩耍的游戏。“那时候,看人家大孩子玩,就跟着去。哪有什么雪板啊,都没见过,都是自己琢磨做的,就拿木头劈成板子,再拿到火上烤,把前面烤成个弯,底下磨一磨,绑到鞋上就那么滑。”从小就喜欢动脑子琢磨事的张士清用自制的滑雪板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欢乐,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童年时玩雪的乐趣竟然成了一生的事业。

  1950年,张士清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玉泉镇,十一岁时进入玉泉体校师从黄泰锡练习高山滑雪,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中断了张士清的专业训练。

  “我那时候练得还是很认真的,上午上学,下午训练。跟着黄老师练了四、五年,参加过全国和全省的少年比赛,拿到过全省少年组第二名。练得正来劲儿时,文化大革命来了,就进了工厂。”在最好的年纪,没能继续专业训练,张士清也感到很遗憾。“如果不间断的话,我的成绩还能提高,可能也会成为一名不错的专业运动员。”

  当命运关上大门的时候,也会打开一扇窗。尽管,运动员之路未能走下去,一个机会却让张士清走上了教练员的道路,继续他的滑雪人生。

  1973年,阿城体委恢复滑雪项目,恩师黄泰锡第一时间找到了张士清,想让他跟着一起做高山滑雪教练。

  “我当时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因为我从小就喜欢滑雪,虽然说我自己不能成为运动员了,但能做教练员培养年轻运动员,我也非常愿意干。”就这样,张士清跟着黄教练开始了教练员生涯。

  经过一年的训练,张士清带的队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让初为教练的张士清信心大增,也更加坚定了他的教练员之路。随着国家体委对滑雪运动的愈发重视,黑龙江滑雪项目也迎来前所未有的热度。1974年松花江地区重点体校滑雪队成立,三年后转为松花江地区专业队,1979年专业队被纳入省体委,张士清也随之成为了省队教练,这一干便是三十年。

  研制器材 辅助专项训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高山滑雪还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运动员的技术能力和比赛经验,还是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和经验,以及场地条件和训练器材等都与世界高水平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为了更好地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能力,从小就爱琢磨的张士清研制了一个专门提高运动员专项力量和灵活性的训练模拟器。

  “现在这个器材已经很普及了,国外也早都使用了。但是我是在1979年就做出这个东西了,当时没有任何借鉴,全凭着自己琢磨。”

  根据高山滑雪运动的特点,张士清用了几天时间绘制出设计图,找了一个焊工做出了全国首台高山滑雪训练模拟器。“其实结构也挺简单的,就是一个圆弧上面有两块板子,底下有滑轮,上边有个扶手。运动员站在上面模拟高山滑雪的姿势,左一下、右一下地蹬,锻炼专项力量和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就这样经过几次改进调整后,高山滑雪队拥有了自己的辅助训练模拟器,运动员都感觉很新奇,跃跃欲试。这个一百来斤重的铁家伙,不仅一年四季都能用,而且训练效果也不错,队伍走到哪训练就搬到哪去用。除了这个训练模拟器,张士清还改进了轮滑滑板用于夏训。他把汽车用的弹簧钢经过加工结合到雪板上,让雪板更具弹性和减震效果。

  为了提高训练水平,张士清通过研制和改进训练器材帮助运动员提高专项训练能力,而随着电视的兴起,他开始通过电视教学和国外赛事的录像带来研究国外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特点。“80年代,省队买了录像机,比赛录像带是电视台给我们提供的一些,还有是我们买的,拿回来我就坐那看,反复地看,翻过来调过去研究他们的每一个技术动作,做技术分析和技术分解,一看就是大半天。”

  学习研究国外的先进技术,再结合到自己运动员身上,这是张士清的教练工作之一。然而,光是通过看电视还不足以切身感受到与国外高水平运动员的差距。80年代,对外交流赛事逐渐多了起来,张士清和他的队员们有了出国参加训练和比赛的机会。尤其是在欧洲滑雪强国,张士清很受震撼。“到欧洲参加比赛,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差距太大了,天差地别的感觉,就好比是专业运动队的和业余体校的小孩比赛一样。”

  通过参加高水平赛事来找到差距、正视不足、取长补短、迎头赶上是张士清和他的队员们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艰苦条件 淬炼坚强品格

  80年代初,省队转至如今的亚布力体育训练基地进行训练,彼时的亚布力训练基地刚刚兴建,除了大锅盔这条雪道,其他设施仍不完备,训练条件也非常艰苦。

  “那时候,哪有什么雪道啊,就是一片大山。我来了以后,参与了雪场的选址和建造工作,找出最适合滑雪的一个坡,然后伐树、平整场地,冬天下雪了就在这训练了。”回忆起当年亚布力滑雪场的建造工作,张士清说。

  尽管亚布力训练基地在建造初期,训练条件和设备设施还很落后,住的是石头房,上山没有缆车,仅靠一台卷扬机把队员运上山,但这也比之前要好很多。在此之前,张士清和他的队员们每天要步行十多公里从青云林场走到大锅盔后山坡去训练。

  “那时候,山里还有动物野兽,为了防止意外,我不得不背上一把半自动步枪带着队员去训练。到了山上训练,也没有吃饭的地方,都是背着来之前准备的馒头,吃的时候冻的硬邦邦的冰凉冰凉的。”每天进山训练的路上,队员们肩上扛着雪鞋,腰里别着馒头,而张士清背上则是多了一支步枪。

  青云林场的宿舍没有电,晚上只能靠点蜡烛照明。当结束了一天的训练后,疲累的队员们吃过晚饭围着炉火用热水烫烫脚就是一天中最温暖和舒服的时刻了。此时,爱好文艺的张士清会在微微烛光中,拉起手风琴与队员们一起放声歌唱,用歌声来缓解一天的疲惫,驱散寒夜的孤独。

  当炉火渐渐熄灭,队员们也进入了梦乡,一条大通铺上睡满了队员。当天色渐亮,队员们准确开始新的一天训练时,却发现昨晚的洗脚水早已结成冰。

  为了让队员可以有个就近的训练场地,张士清还和队员们利用休息时间,一锹一镐地在宿舍的后山坡上清理出一条小雪道,便于大家在休息日打磨技术。

  尽管条件艰苦,但所有人对训练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没有人叫苦叫累。“我带的队员训练都很刻苦,天天扛着雪板来回走十公里,山上连卷扬机都没有,一趟滑下来再扛着雪板往山上走,就这么反复训练。有时候脸上和脚上有冻伤也都坚持训练。他们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特别能吃苦。这可能是五、六十年代人的一种非常好的品质吧。”年轻的张士清和他的队员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在训练苦与乐中突破自我。

  春华秋实 大赛硕果累累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黑龙江省高山滑雪队建立之初,在国内并非领先地位。彼时,解放军队和吉林队等都是国内劲旅。八十年代初期,黑龙江队在国内大赛中仍处追赶之列。

  为了尽快赶超一众强队,张士清和队员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冬天在亚布力滑雪,夏天到旅顺的白玉山进行夏训,储备体能的同时进行轮滑训练。八十年代中期,还连年远赴欧洲的奥地利等国家进行冬训、参加比赛。在此期间,张士清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与欧洲强队之间的差距,通过与外国教练员的学习交流,以及自己不断观察和思考学以致用,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黑龙江队开始迅速崛起,在国内大赛中不断摘金夺银,名列前茅。

  在1986年3月进行的全国髙山滑雪比赛中,黑龙江省队获得23个项目中的16枚金牌,吉林省获5枚金牌,解放军队获2枚金牌,黑龙江队更是以213.5分的成绩获全国高山滑雪比赛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在全国冠军赛中,吕文生获得男子大回转金牌,黄洪利获得男子全能金牌。

  同年在日本札幌举办的首届亚冬会上,代表中国出征的黑龙江运动员安林君在男子大回转项目上取得第五名的成绩,尽管最终未能站上领奖台,但也在亚洲赛场上展现出中国高山滑雪运动员的风采。回忆当年的比赛情景,安林君感慨地说:“那几年,我们练得确实非常努力,也非常辛苦,亚冬会上取得的成绩让我们看到了与日本、韩国这样强队的差距的同时,也坚定了信心。在国内比赛中,大家都更有信心了。”

  1987年第六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吕文生获得男子大回转金牌,黄洪利获得男子全能金牌,黑龙江队一举扫除五冬会金牌颗粒无收的阴霾。

  六冬会后,黑龙江高山滑雪队在张士清的带领下,在全国大赛中屡创佳绩,累计夺得冬运会、全国锦标赛、冠军赛等赛事冠军120余个。吕文生、黄洪利、王永涛、刘全胜等成为八十年代夺金主力军。

  桃李芬芳 传承雪上妖娆

  2009年,张士清退休了,结束了他在省队的三十年执教生涯。回首这三十年,省高山滑雪队秉承以老带新、以大代小的训练手段,使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一批又一批运动员在张士清的带领下拿到120余个全国冠军。这些冠军中的很多人,或是接过张教练的教鞭,继续为龙江滑雪运动培养人才,或是转业在行政岗位上继续为龙江体育贡献力量。

  如今,张士清带过的队员早已成为过去二十几年黑龙江雪上训练中心各队的中坚力量。他的第一批队员徐哲珠去年从省高山滑雪队教练员岗位退休了,与张士清一样他也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高山滑雪人才,现任省队男队教练李光旭是他带过的队员;安林彬在国家体育总局退休……

  张士清和他的弟子们不仅是在高山滑雪项目上为龙江培养优秀人才,其他雪上项目也有他们的贡献。现任雪上中心U型场地项目教练王永涛、双板U型场地教练王剑威、自由式滑雪“猫狗”项目教练刘培华都曾是张士清教练的队员。正是通过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才成就了龙江雪上项目的积淀与荣光。

  退休后的张士清不仅坚持每年滑雪,还受邀到新疆、浙江等地帮忙建造雪场,闲暇之余也带几个喜欢高山滑雪运动的青少年。

  “我就是热爱滑雪,这辈子离不开,无论是当运动员还是教练员,还是退休以后,就是喜欢干这个事。其实我也没做出多大的成绩,都是本职工作而已。”低调谦和的张士清教练评价他的滑雪人生时,脸上尽显从容与平静。(完)

【编辑:郝雨】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王琳
孙汉仑
刘莎
王宁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高峰
(此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