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26日电(赵丽婷 王玉)大庆的油井,星罗棋布,不胜枚举。散落其间的“功勋井”,已成为一座座高耸的纪念碑。名扬四海的松基三井、铁人一口井, “三点定乾坤”的萨66井、杏66井和喇72井,铁人王进喜带伤跳泥浆池压井喷的中7-11井,它们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在采油三厂,也有一口名副其实的“功勋井”,它的故事鲜有人知晓,却也为油田立下赫赫战功,青史留名:它是永不卷刃的尖刀——1202钻井队来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时,打下的第一口井;它已运行61年,却老当益壮,至今仍在为祖国贡献着石油,是目前大庆最长寿的高产井之一……
近日,记者前去探访了位于星火村(拥军大街西侧约750 米处)的萨6井。

霜降后的大庆,凄凄凉意升。粉刷一新的围栏里,矗立着一座白色的油井房,油漆刷得锃亮的萨6井。电机“嗡嗡”地轻响,仿佛在吟唱不朽的奉献之歌。一眼看上去,萨6井并无与众不同之处。但护栏外的文物指示牌,亮出了它的特殊身份。
“它和铁人一口井是脚前脚后完钻,打得很艰苦……”站在井旁,负责管理萨6井的采油三厂第一作业区注采112班党支部书记赵洪涛介绍起这口井的开发历史,他说,来大庆之前,1202钻井队叫张云清钻井队,和1205钻井队一样,已经是石油行业的领头兵了,两支队伍一直是比学赶帮超的兄弟钻井队,一前一后来到大庆,又先后开始组织工人开始打第一口井的准备工作。千里迢迢从新疆赶来,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快打井快出油,是钻井队最迫切的想法,然而,初到大庆的他们,面临着机械设备不到位、开钻用水无保障、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等一系列矛盾和困难。
“转战松嫩平原新战场,对地下情况不熟悉,他们就向其他兄弟井队学习,互相交流,尽可能地了解情况;钻机到了,没有设备卸车,他们不等不靠,把凡是能用的工具都用上了,硬是在荒原立起39米高的钢铁井架;井架立起来了,输水管线却没有安装好,六十多号人端着脸盆,挑着水桶,到一公里左右的无名泡子(现在叫星火湖)取水,保证了按时开钻……” 讲起当年的故事,赵洪涛言语中流露出满满的自豪感,更有对这支尖刀队伍的崇拜之情。

1202钻井队队史《永不卷刃的尖刀》中,清晰地记载着开钻当天的情景。那天,狂风裹着雨和雪,几百公斤重的钻杆,被狂风吹得东摇西晃。钻工们迎着狂风工作在钻台上,脸冻得通红,棉工服已经冻成冰盔甲,却没有一个人退缩。自此,“五面红旗”之一、时任1202钻井队队长的马德仁带领大家吃住在井场,累了,披上老羊皮,找个地方打个盹,饿了就啃上几口干粮,满脸的油污都顾不得洗。15天后,也就是1960年5月12日,萨6井顺利完钻。设计井深1130米,实际完钻井深1270米。从这口井中,1202钻井队摸清了大庆地下地质情况,为以后的快速钻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这次首战告捷,让他们怀揣“有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的雄心壮志,投入到忘我拼搏、勇闯难关的奋斗之中。1963年金秋时节,1202队被授予“永不卷刃的尖刀”荣誉称号。从此,一把锐利的尖刀,决战于千里荒原,所向披靡、势不可挡。
岁月如斯。61年过去了,昔日的钻井小伙如今已经白发苍苍,昔日的发现井如今也成为“功勋井”,但它依然在为祖国贡献着石油,日产液101吨,日产油6.6吨,单井累计产出石油40多万吨,相当于解放时全国年产油量12万吨的3倍多,是功勋井中为数不多的一口高产井。
今年72岁的王建中,曾是管理萨6井的一名采油工。“1972年年底,响应国家号召来支援大庆,第二年3月中旬来到采油队工作,现在的采油三厂第一作业区注采206班,管的第一批井就有萨6井,到2009年退休时,正好也管这口井。”36年情缘,使王建中谈起这口井,满怀感情,“虽然退休了,真舍不得离开它,有事没事都要来这里转转。”抚摸着井口,就像抚摸着自己的孩子,王建中说:“记得开始上班时,萨6井还是自喷井,后来变成了机采井,如今是电泵井。现在,我都老了,可这口井却依然年轻。”在王建中的记忆中,萨6井很少“发脾气”、“闹毛病”,犹如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虽然退休前不知道它的真实身份,只晓得是一口探井,肯定为油田开发做出过重要贡献,王建中和工友都尽心尽力地维护它。退休后,看到油井房上立了一个红色牌子,才知道这是和1205钻井队齐名的1202钻井队打的第一口油井,“更让我意识到这口井的非凡意义。能够参与管理这口井,让我感觉很荣耀。希望新一代的石油人能够更好地管好这口井,让它青春永驻。”
2021年4月,采油三厂“油公司”模式改革后,萨6井划归到第三采油厂第一作业区注采112班管理。
注采112班的员工李伟,目前管理着包括萨6井在内的21口油井。李伟说:“萨6井就像我最好的朋友,你对它上心,它就让你放心,平时严格执行管井标准,它就会‘够意思’少闹脾气、少出问题”。为了成为“最懂萨6井的人”, 李伟坚持每天4次巡检,并把每次巡检的详细情况一一记在本子上。在他的巡检记录本上,有一条曲线,这是每天萨6井电流变化曲线,通过这条曲线他能及时掌握萨6井的健康情况。做好基础检查工作同时,李伟还按时热洗、及时调整油嘴,李伟所管理的萨6能够做到所有螺母都紧固、所有螺栓都保养、所有手轮都灵活、所有数据都准确。
“这几年来萨6井井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前两天我老家来亲戚,第一站就去了油田历史陈列馆,后来听说我管理着一口1202钻井队在大庆打的第一口井,还特意到井上参观、拍照留念。”李伟告诉记者。
“60多年过去了,油田的生产条件越来越好,但无论环境怎么变换,强烈的责任心在石油人身上从未改变。前辈们为油田努力打拼,现在的我们要更加努力。”李伟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