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19日电(迟超)代先生是一名农场养蜂人,今年54岁的他一直被严重冠心病折磨着,心脏移植是唯一能挽救他生命的办法。9月11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谢宝栋教授团队为代先生完成了东三省首例跨血型心脏移植手术,如今B型血的代先生胸腔内跳动的是0型血的年轻心脏。这一跨越血型障碍的生命延续方式,让许多徘徊在生死边缘的的终末期心衰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

心功能只是常人的1/4 排队等待的每一天都是煎熬
代先生介绍,近年来,因为严重冠心病导致的缺血性心肌病、终末期心衰,他反复多次住院治疗。且因为错过了支架搭桥手术的时机,医生早就告诉他只有心脏移植才能挽救他的生命。经过全家人的商议,代先生登记排队等待心脏移植,但是等到一个血型、体重、免疫指标都符合,且年龄合适的供体谈何容易,更为糟糕的是近期他的心衰症状再次明显加重。
“等待的每一天对我们来说都是煎熬。”代先生告诉记者,正在他焦急等待期间,10日晚上,一位血型为O型的30岁的脑血管意外脑死亡患者决定捐献可用器官,为代先生带来生的希望。
代先生是B型血,为防止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通常情况下同血型移植最为稳妥。“但O型血是万能输血型,理论上可以给任何血型的患者进行输血。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器官移植领域,国际、国内的同行都有过O型血供体进行跨血型捐献的成功案例。”谢宝栋教授表示,如果放弃这一机会,代先生或许没那么幸运等到下一次,生命随时可能会戛然而止。
经过缜密的讨论,谢宝栋教授决定使用这颗相容性的O型供心。经过与代先生及其家属沟通,他们立即动身,星夜兼程,驱车700余公里,于11日早上从农场赶到哈尔滨医大一院。
入院检查后,谢宝栋教授发现代先生虽然一直规范的应用抗心衰药物治疗,但是相比一个月前他的心脏功能明显恶化,心脏超声显示射血分数只有17%(正常人60%以上),是正常人心脏功能的1/4,左心室扩大到了80毫米(正常人40毫米左右),心脏薄如蝉翼,心衰指标高于常人近百倍,随时可能死亡。

有了供体,但手术仍然困难重重
谢宝栋教授介绍,检查发现,代先生与供体的组织配型结果显示HLA错配率低,且与心脏移植术后远期生存率高相关的HLADR,DQ位点上两者配型良好,经过情况的综合研判,团队最终讨论决定做这例心脏移植。
可有了供体,代先生的手术仍然困难重重。东北地区心脏移植虽然开展较早,但是一直严格按照血型相同原则,即不同血型间符合输血原则的心脏移植容易发生急性排异反应,严密的围术期监测,尽可能不输血可以减少排斥风险。但心脏移植手术是心外科的大手术,用体外循环换心要用很多血,且代先生为冠心病导致的缺血性心肌病,长期服用两种抗凝血药物,导致血小板功能明显抑制,术中出血渗血风险极高。
“心脏移植手术用血多,由于患者凝血功能差,术中可能面临出血汹涌的情况,但我们还要尽可能避免输血,同时要考虑到跨血型移植心脏排斥反应发生几率,难度可想而知。但为了挽救患者生命,一切困难都要克服。”为保障手术顺利进行,谢宝栋教授组织麻醉科、手术室、体外循环、心外科、超声科等多学科会诊,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大胆决定不输血,以减少排异反应。
据了解,谢宝栋教授曾经主刀完成过国内首例经过4次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脏移植术,也给一位心移植10余年的患者进行过二次心脏移植术,那都是曾经极其艰苦的“血战”,在谢宝栋教授的精湛技术加持下,患者均顺利重生。术前放血,最大化收集并回输自体血液,最重要的是术中确切止血,或可完美解决上述挑战。术中大量激素,单克隆抗体应用,术后抗排斥药物精准联合正常上限应用,免疫指标的严密监控,对于跨血型移植的排斥反应会有极好的预防。

专家克服困难,成功完成跨血型心脏移植
一切准备就绪后,专家团队兵分两组,一组到外院获取心脏,另外一组医生在医院准备代先生的心脏移植手术。
11日中午,供体心脏开始获取,14时供体心脏到达哈医大一院。15时30分,新的心脏在代先生的体内跳动起来,心脏移植手术经过3.5小时顺利完成,为减少潜在的增加排斥反应风险,谢宝栋教授精细止血,做到了术中零输血。
术后不到12小时代先生就脱离了呼吸机,新的心脏在代先生体内工作良好,代先生重获新生了。代先生的妻子看到爱人术后第一天坐起来挥手微笑,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心中充满了对今后幸福生活的期盼。

据了解,哈医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作为黑龙江省心外科的领头羊(黑龙江省胸心外科主任委员单位),在谢宝栋教授的带领下蓬勃发展,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手术例数最多,效果最好的心脏外科。2022年完成了黑龙江省首例人工心脏移植术,耗时12小时完成世界顶级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全部主动脉一期全部置换,标志着哈医大一院心外科可完成国际上所有类别的心脏手术。谢宝栋教授,心脏大血管外科有义务、有责任也更有能力,护卫龙江百姓健康安宁,为建设龙江贡献智慧和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