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科技教育
首页科技教育
张英:从“亚洲第一剑”到中国击剑界“常青树”
2022年08月23日 18:03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8月23日电 题:张英:从“亚洲第一剑”到中国击剑界“常青树”

  中新网记者 王妮娜

  “冰城剑客”用来称呼张英,实至名归。

  在我国击剑历史上,张英在1991年举办的第二届亚洲击剑锦标赛上,获得女子重剑个人冠军,登上亚洲击剑之巅。成为“亚洲第一剑”之后,十多年在我国击剑界排名一直靠前,属于我国击剑界绝对的实力担当,堪称击剑界的“常青树”。

  从1984年进入黑龙江省击剑队,之后“一人闯全国”、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再到回到黑龙江省当击剑教练,张英接续她的老教练马春香的衣钵,近几十年时间,书写着黑龙江的击剑历史。

  师徒初识

  相隔近40年,张英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教练马春香的情景。

  1984年,在哈尔滨道里区的区级运动会上,张英因为从小练习速滑,被选为代表,参加田径200米的比赛,那也是她第一次,在比赛中拿到第一名。

  “那次比较神奇,比赛刚下场,马老师问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想练击剑吗?你想练就到黑龙江省冰上训练基地找我。”我当时有点懵,心想什么是击剑啊?”张英回忆说。

  张英从小学练习速滑,成绩一直不理想,但身体素质基础打得很好。这次田径比赛之后,她自己找到马老师报到,成为了黑龙江省击剑队的队员,那年她16岁。

  这是张英第一次接触击剑项目,她和男女队员一起,十几个人在一个篮球场馆一起训练。因为是借用场馆训练,他们的训练只能在场地空余时间训练,晚上还要加练,训练常常至深夜10点多。

  那段日子,马春香一个人带着队伍,既要带着队员们练击剑,还要给队员们做饭。“80年代,马老师有时候深夜还给我们做夜宵……”张英说起这段往事,眼睛濡湿了。

  “吃小灶”

  简单的实战知识和基本步伐的训练中,张英就被马老师看出来,她很有悟性,是个“好苗子”,未来会有发展。于是,马教练开始给张英“吃小灶”。

  与别的运动项目相比,击剑项目的日常训练中有“个别课”——就是教练和队员一对一的上课。

  “个别课对于一个击剑运动员的成长非常重要,击剑意识、个人风格、技战术等都需要教练在个别课中实操,强化和针对性培训。”张英说着,眼里一直闪烁着光。那是一种熠熠闪光!

  在教练马春香看来,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应该有毅力,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张英在训练中特别认真,对自己严要求。教练告诉一遍技术动作,她就自己刻苦地练习,直到基本成型。马春香觉得张英有潜力,就开始在张英身上“下功夫”。

  “当时,每天早操,队员们从黑龙江省冰上训练基地跑到松花江边往返要十几公里,别的女队员都跑去,坐车回来,只有张英,和男队员一样,跑去再跑回来,做弓箭步训练,别人做200多就行,马指导让她必须得做500个……其他孩子的训练不到位,我都很宽容,唯独她,不可以做错一点。但事实也证明了,她做得很好,进步特别大。”马春香说起她曾经对“爱徒”张英的严格要求,滔滔不绝。

  因为马春香对张英的“偏向”,别的队员都怪马春香。马春香说,一个队必须有一个人出成绩,这代表这个队的水平,不能千篇一律的训练。张英,就是当时击剑队的一面旗帜。

  第一次比赛备受打击

  在击剑队,教练马春香的要求非常严格。张英对自己也要求高,训练非常刻苦,因为她坚信:梅花香自苦寒来。但是,第一次去外地交流训练实战,还是让张英备受打击。

  训练了几个月后,黑龙江省击剑队第一次外出到上海参加异地训练。

  在对抗中,黑龙江省击剑队对当时市级业余击剑队。“当时是队内的实战,六场比赛,我一场都没赢,心情低落至极。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对不起自己的挥汗如雨,而是愧对我的教练,我知道,我的付出还远远不够,我必须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张英的声音不大,却铿锵有力。

  这次比赛是一次“刺激”,“连一只业余队都打不过,怎么参加全国比赛?”这样的信念时时激励着张英,回来之后,张英的训练更刻苦了,信念更加坚定了!

  震惊全国击剑界的“无名小卒”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张英知道:比赛的失利是在磨砺她,绝不能被一时的挫败打倒!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就是说,命运给人降福之前,都会先给制造一些小麻烦,以引起人们的警觉和内省。

  业余赛的刺激后,张英刻苦训练了几个月。1985年,她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在全国比赛的小组赛中,张英初出茅庐,便与已经是击剑国家队员的栾红卫对战。

  一场小组赛一共5剑,这也是张英第一次参加全国性质的比赛。

  “栾红卫是国家队选手,一上场,张英连得三剑,3:0领先,一个无名小卒打国家队员,打了3:0,赛场边的教练还有运动员,都惊讶地看着场上局势的发展。”马春香如今说起当时的场景,还有些兴奋。

  赛场上,当时的国家队教练文国刚一脸惊诧地问马春香说:“老马,你是怎么把她藏起来的?”虽然输掉比赛,但文国刚教练已经看到了张英和马春香一脉相承的基本功,基本功太过扎实,未来一定势不可挡。张英的出现,震撼了当时中国的击剑场。

  对于当时的比赛,张英说,她就是无所畏惧,“初生牛犊不怕虎”。

  “一上场,我和栾红卫面对面,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我觉得我是比较猛,比较勇,这占了优势,所以,上去以后,对手摸不清我的套路,我就先发制人了。但是,三剑过后,对手是非常有经验的运动员,她发现了我的弱点,有针对性的打,我的优势就全然不复存在了。”张英说,虽输掉了这场比赛,但她也在全国击剑界“扬名”。

  八年时间“只身闯全国”

  黑龙江省击剑项目起步较晚,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在1989年举行的全国锦标赛上,张英获得了女子重剑项目个人第三名,达到了国家级健将水平,她被选入中国第一批国家女子重剑集训队。此后八年间,她一直承担着代表国家击剑队出访多国,参加国际大赛的任务。

  “别的省的集训队员都有自己省的教练跟着一起进国家队,而我,只有我自己,就我一个人。”张英说,她八年间,一个人代表了黑龙江省女子击剑项目,在全国各地“单打独斗”,参加集训,参加比赛。

  当时,全国有13名女子重剑集训队员,张英因为练习击剑项目的时间短,对击剑项目的理解也没有那么深,成绩一直在最后面,她一度很受打击。

  即使这样,张英依然热爱着击剑,爱得踏实,爱得坚定,爱得无悔。她回忆说,当时,她是国家集训队的队长,她为了更多的投入训练提升自己,主动求得教练的加练,主动辞去队长一职,全身心投入训练当中。

  对于击剑项目来说,“个别课”是小课,一个队员的击剑思维、观察预判等颇具个人风格的击剑方式都需要在小课中针对性的实操和强化。张英对“个别课”很重视,也很珍惜。

  张英在国家队得到了来自法国,匈牙利的奥运冠军教练以及多位省市国家队教练的培训,博采众长,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不服输的劲儿,她的成绩一步一步往上爬,这在当时可谓是一个奇迹。

  “经过那么多国家队教练的打磨,博采众长,这也让我的剑风多变,一上场很有气势,她们摸不清我的套路,是一个让对手都头疼的人。”张英说。

  登顶“亚洲之巅”

  十年磨一剑,张英用了七年时间登顶“亚洲之巅”——

  1991年,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二届亚洲击剑锦标赛上,张英一鸣惊人,获得女子重剑个人冠军,这也是中国选手在亚洲锦标赛上获得的首个女子重剑个人冠军。同时,她也获得了女子重剑团体第一名。从此,张英被称为“亚洲第一剑”。

  “在击剑项目的训练中,体能是前提,基本功是基石,交流对抗是催化剂,根据项目特点,灵活多变、对抗性强,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体能、技术、战术、心理及意志品质等多方面的能力,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应有水平。”张英说。

  张英一直知道,三分靠天赋,七分靠刻苦。跟着马春香教练训练的两年多时间,张英是最刻苦的一个,也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本功。

  在采访中,张英几次说到,她的成绩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男女合练”。

  当时,男子田径队5点出早操,张英自觉跟着田径队后面,每天跑5000米。“刚开始跟不上,到慢慢能跟上,先是跟一圈、两圈,最后开始跟十圈……到后来速度和耐力已经非常牢固稳定了。”张英说。

  1986年,张英进入黑龙江省体校,跟随张临旭教练练习重剑。当时有多名身高近一米九的男队员与张英一起训练,张英与男队员对抗,这让她有了更大的提高,出剑速度,深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才有了“亚洲第一剑”的成绩。

  中国击剑界“常青树”实力担当

  1994年初,张英开始担任黑龙江省击剑队女子重剑组主教练。

  张英从田径队、篮球队招了8名队员,成立了黑龙江省女子重剑队。

  “我招的这些队员以前从没摸过剑,都是‘零基础’。”张英说。

  张英亲自上场,和队员们对抗,当队员的靶子,因为队员们出手的轻重不精准,一场训练下来,张英身上到处都是青一块紫一块的,天天身上都有伤。

  手把手教、天天磨动作、讲战术,黑龙江省击剑队女子重剑组成立一年半的时间,团体成绩就进了全国前4名,这让全国击剑界震惊。

  在此期间,张英作为教练,给队员训练,自己也仍以队员的身份参加全国比赛。

  1994年以后,张英在1997年第五届亚洲击剑锦标赛上,获得团体亚军和第三十九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击剑项目团体季军;第八届全运会获得个人第三名。她还为国家集训队输送了6名运动员。

  1997年,张英的个人成绩在全年的总积分排名表上是第一位。

  2001年,黑龙江击剑项目几乎跌落到谷底。当时,天津队找到了张英,想请张英出山,并想和黑龙江队合作,一起打全国九运会。

  当时,张英带了十多名男女队员到天津,与天津队一起训练。那一届全国比赛,黑龙江队进入了全国前8名,将黑龙江击剑项目带出了谷底。

  从1989年开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张英个人成绩的积分排名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这在全国范围内是很少见的,被中国击剑界称为“常青树”,是绝对的实力担当。

  如今,张英仍执着地热爱着击剑项目,经常鼓励学习击剑的孩子们挑战自我,勇于突破,在学习中收获成功和快乐。为孩子们编织飞翔的翅膀,张英觉得踏实,更觉得喜悦。因为在她心中,少年强则国强。(完)

【编辑:郭璨】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王琳
李蒋铭
孙汉仑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高峰
(此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