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健康医疗
首页健康医疗
孙伟正:志存救济 仁爱理达
2022年07月22日 20:26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7月22日电(张锐 郑文韬)80高龄的孙伟正教授,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黑龙江省名中医,首届“龙江名医”。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血液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名誉会长;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问;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血液专业委员会顾问。此外,他还受命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血液病种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医临床基地中医药防治血液病临床研究联盟专家组成员;中医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

  受父熏陶 报考中医学院

  孙伟正1942年7月出生于哈尔滨市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兴趣爱好广泛,喜欢翻阅《医宗金鉴》、《温病条辨》等中医书籍。读高中时,孙伟正对中文颇感兴趣,偶尔有几个豆腐块的诗歌和短文,发表诸报端。他曾梦想考入中文专业,将来当文字编辑,撰写电影文学剧本。高考填报志愿时,父亲力荐他报考中医学,为了圆父辈的中医梦,孙伟正考入黑龙江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前身)。

  上个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处于复苏调整阶段,很多大专院校办学经费不足,设施短缺,住宿简陋,餐食单一。6年的艰苦学习生活,炼就了孙伟正吃苦耐劳的品格,他从不了解中医,到通晓中医,以至最后喜欢中医,并为之奋斗拼搏了一生一世。

右(二)为孙伟正教授

  扎根临床 必求“大医精诚”

  大学毕业后,孙伟正来到黑龙江中医学院工作,二次分配到附属第一医院。最初院领导曾告知他做好到内科心血管病房工作的准备,正式报到时却被分配到血液病房。当时的血液科虽然建科较早,但属于冷僻的小众科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热衷去心血管科、神经内科、消化科、呼吸等科室工作。由于血液科诊断要做骨穿、看骨髓片,抢救病人多,且当时某些疾病的治疗处于无药可医的状态,加上白血病和再障的死亡率很高,所以没有人愿意到血液科工作。年轻时候的孙伟正想的是“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需要”,于是他来到血液科报到。从住院医生开始,日复一日,勤奋工作。平日里刻苦学习中医经典和内科血液病的相关知识。医院医护和职工常说:“那个经常值班、休息时仍拿着本书阅读的就是小孙大夫。”

  他常说:“既然选择做一名医生,那就要做一个明明白白的‘明医’,不看书怎么行?不临床怎么能提高?” 他看诊时虽然较慢但很仔细,一般看一位初诊病人按“望闻问切”四诊顺序要20-30分钟,处方精准无误。孙教授视患者如亲人,他常对患者和家属说:“医生和病人、家属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尽快把病看好。”他告诫科内的医护人员和研究生,病人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我们一定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全力救助。

  孙教授的学生、血液病科负责人王金环说:“孙老师每次诊治病人时,都会认真倾听患者诉求,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大到治病,小到生活护理都一一作答。他不厌其烦地就起居寒热、饮食宜忌、服药时间、煎药方法做详细沟通。”

  在积年累月的诊治疾病过程中,孙伟正以经典著作、经典论述和经典处方为指导,“重在临床”上下功夫。经过多年历练,他先后成为血液科教授、科室主任,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同时还悟出一些诊治常见病和疑难血液病的规律和基础方剂。孙伟正教授指出,中医治疗血液病要辨证论治,这是中医治疗的灵魂。首先要诊断准确,其次进行分型治疗。如髓劳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孙教授结合临床经验,提出其病机理应为“肾精不足”,治则应为“补肾则益精,精足而血旺”。在髓劳预后理论上,孙教授指出肾阳虚型的再障病人其病情、治疗起效时间、血常规、骨髓穿刺客观指标变化等均优于肾阴虚型病人,进而提出“阳虚易治,阴虚难调”的创新思维。同时,以“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法治疗出血性疾病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以“酸甘化阴”的中医理论,自拟“酸甘化阴,补脾养血”的陶壶饮方治疗萎黄病(缺铁性贫血)和黄胖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遵循《金匮要略》的“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和“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提出溶血性贫血属黄疸的阳黄中的湿重于热型范畴,采用利湿为主、清热为辅,佐以益气养血之法,自拟易黄汤治疗,均在临床治疗中取得满意的效果。

  从医一生,孙伟正教授治疗患者无数也救人无数。多年前,一名患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初中男孩,多处寻医均被告知已无药可医。当得知孙伟正教授擅长治疗慢性再障,孩子家长抱着最后的希望前来求诊。经过一年多的坚持治疗,男孩最终痊愈。多年之后,有一天孙教授正在出诊,一位高大阳光的男青年带着女朋友走进诊室,他直接跪在孙教授面前连声道谢。在搀扶起男青年后询问得知,他就是当年那个患病男孩。现在已经顺利考入大学,对自己的未来人生也已经有了理想规划。他说如果没有当年孙教授的精心救治,他的人生早已经划上了句号。

  教书育人 培养中医药优秀人才

  孙教授在中医临床工作同时,担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18年,培养数以千计大学生。作为博士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培养医学博士42名、博士后4人、硕士研究生103人;作为全国第三批、第四批和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和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培养国家级学术继承人5名,省级学术继承人3名,这些高级中医人才有的成为博导、硕导、教授、主任医师、学科领军人才,有的成为中医药领域的高级行政管理人才。

  孙教授至今还在为培养中医人才、教书育人而努力工作,坚持带教工作,为科里的多位博士、硕士定期授课,还经常和他们在工作之余切磋探讨医学知识。孙老坦言,他有过离家求学的经历,一双儿女都曾在外地研读过,孙女也正在异地求学。因此,他对学生和研究生们平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不易和压力感同身受,所以他愿意为学生们助一把力,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他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相互探讨甚至争辩,让自己变得年轻,充满活力。

  潜心科研 勇于探索

  孙老经常对科内医生和研究生们说,科研就是探索,是把假说变为现实,把未知变为已知。但正因为是探索性的,我们为取得阳性成果庆贺,但从科研的角度来说,阴性也是科研的另一种成果,同样是值得肯定的。科研要追求成功,但也允许失败,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最初孙教授先从申请省中医药、省教委的课题开始做起,曾经国家自然课题被退回两次。当他第一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时,大学中只有他一人中标,接着又中了一项倾斜项目申请课题,而后再中一项重大项目课题资助。他还承担科技部973课题子课题、国家博士点基金等课题任务。孙教授作为第一申请人和第一主持人,累计承担国家级,部省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共17项。这些课题对中医血液病临床和临床基础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其成果共获得部省级和厅局级奖励27项,撰写科研论文154篇,出版血液病相关著作31部。

  在治疗出血性疾病紫癜风(过敏性紫癜)的法则上,孙教授强调“活血化瘀贯穿始终”逆向思维,指出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完全可以使用中药不用西药就能治愈的疾病,影响广泛深远,这一观点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收录到《22个专业95个病种临床路径和临床诊疗方案》中;而对萎黄病(缺铁性贫血)、黄胖病(营养不良性贫血)使用“酸甘化阴”、血疸病(溶血性贫血)使用“清热化湿”之法更是对中医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发扬创新。孙教授提出的上述观点已为业内首肯,广泛应用,并分别收录在相关教材、相关疾病的专家共识和指南中。(完)

【编辑:郝雨】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王琳
李蒋铭
孙汉仑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高峰
(此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