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人物专访
首页人物专访
孙晓民:在中国射击界创造了一个时代
2021年08月25日 14:36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8月25日电 题:孙晓民:在中国射击界创造了一个时代

  中新网记者 王妮娜

  “曾有一段时间,只要许彦华参加的比赛,别人就几乎拿不到冠军。”孙晓民说。

  在中国射击界历史上,孙晓民26岁就当上了国家队教练,和运动员许彦华一起,屡屡斩获全国冠军、亚洲冠军和世界冠军,创造了一个射击界的时代。

  一张黄牌成就“成名战”

  “我40年,参加了无数次大小比赛,要说哪次印象最深刻,那就数1989年的那个全国赛,也是许彦华的‘成名战’。”孙晓民说。

  1989年的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孙晓民说:“这场比赛特别不容易”。

  1986年,许彦华从进入黑龙江省队后,她一直使用进口的气步枪训练,但那年的运动会规定,所有运动员都要用国产器材,这让孙晓民很忧虑。

  “国产器材老出故障,如果在决赛中枪支出故障怎么办?”孙晓民为此很头疼,如何保障枪支不出问题,孙晓民拜访了几位制作枪械的老师傅。他们说,一支枪有几百个零件,国产的步枪设计上没问题,但制作工艺上有工差,一个零件差一点,这么多零件组合到一起,就容易出各种小毛病。为了降低枪支出毛病的风险,孙晓民找了老师傅用电镀技术修正了枪的零件。

  当年,许彦华一路闯进决赛,枪支一直没出毛病。在决赛中,当许彦华还剩三四发子弹时,缓冲失灵了。

  “枪射完一只子弹,会自动缓冲复位,但自动缓冲出毛病,卡在那了。”比赛中,教练都站在运动员的身后,孙晓民就站在许彦华的身后,比赛时全场“静音”,任何人都不能说话,比赛现场掉根针都能听到。

  孙晓民心里知道,许彦华可以手动复位,不会耽误比赛,但选手在比赛中都会戴耳塞,他要是说话声音小,许彦华听不到,当时,孙晓民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大喊了一声:“手动复位”,声音大到吸引了现场所有人的目光。

  按比赛规则,孙晓民收到了裁判的一张黄牌。许彦华手动复位了枪,获得了那场比赛的金牌。这是孙晓民很好地利用了黄牌的规则,帮助许彦华赢得了那场比赛的冠军。

  这次运动会是许彦华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型的综合性运动会,她一个人包揽了两个项目的金牌,一战成名。从此,中国射击界大小比赛上,都有了许彦华的身影。

  11年师徒创出“许彦华时代”

  从1989年的“成名战”,到2007年巅峰时期的毅然退役,这些年,许彦华的射击成绩一直很稳定,频频站上了全国冠军的领奖台。

  “圈内都知道,只要有许彦华参加的比赛,别人想拿冠军,太不容易了。”孙晓民说。

  1990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的射击比赛上,许彦华以395+99.2环的成绩,获得女子气步枪40发项目个人赛冠军。当年仅这一场运动会上,她就拿到了3枚金牌。

  1991年9月,许彦华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亚洲射击锦标赛上,以394+102.4环的成绩,获得女子气步枪40发项目的个人赛冠军,并打破该项目的亚洲纪录。

  这场比赛中,许彦华又一举拿下了3枚金牌,场内三次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许彦华三次使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在国际赛场上。

  1993年,许彦华被评为第一届全国“射击十佳”运动员。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孙晓民严格细致的训练策略和许彦华日复一日不懈怠的练习。

  孙晓民说,许彦华是一名可遇不可求的射击人才。她的射击风格是“快打”。“比如100发子弹,别人打1小时,她半小时就打完了,单位时间内击发速度快。”孙晓民就为许彦华量身定制了“快打”的训练方法。

  对于射击,孙晓民研究到了极致,一个射击动作,被他设置成了严格的程序化,分解成了几十个技术点。

  “射击分为几个步骤,准备举枪、贴腮、瞄准、击发,但这里面要说细节就太多了,都有严格的程序标准。”孙晓民说。

  孙晓民最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运动员要练习到枪像长在身上一样,人枪一体。

  “像一个举枪动作,就要考虑站立时重心是偏脚掌,还是偏脚跟,调整枪的高度不是用胳膊,而是要用腿调整,肩膀的放松程度,也会影响到最佳的击发动作。”孙晓民“抠细节”抠到了极致,让许彦华反复练习,最终让这些动作要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还要分毫不差,这才能保证赛场上的成绩稳定。

  当时,许彦华身高165厘米,体重90斤左右,看起来弱不禁风。在训练中,她每天扛着十几斤的枪,反复举枪1000多次。由于腰上没有肉,许彦华就在腰上缠上了秋裤,增加腰部的支撑力再训练。

  “她训练特别刻苦,只要是给她下达的训练计划,不用监督,她都会超额完成,她多年早晨出两遍操。”孙晓民说,每天早晨5点多,许彦华自己起来跑步,然后读英语,等射击队正常出操时,她也跟着再跑一遍。每次射击训练,她都坚持做到“每一个动作同一标准”、“每一枪都十环”的动作标准,严格去做。


  打破“最后一枪”失误的魔咒

  “教练应该是运动员最好的心理老师。”孙晓民说。

  在训练队员上,孙晓民技术上过硬,对运动员心理的掌握也很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以前比赛中是人工统计环数,在两次射击中间,这时运动员想什么,对比赛的胜负也至关重要,要在这个间隔期控制运动员的思维。”孙晓民说。

  多年来,孙晓民和许彦华达成了一个默契。在比赛场上,统计环数的等待时间里,许彦华大脑就想数字的电子表变字,专注地想,直到裁判下达装子弹的命令。

  积极思维也是孙晓民自己学习和发展出的心理训练方法。“要让队员记住打得好的时候的感觉,帮他们强化这种好的感觉,他们就会越来越有信心,这很重要。”孙晓民说。

  在射击界,美国著名的射击运动员埃蒙斯连续三届,在奥运会的射击比赛中,最后一枪出现重大失误,把唾手可得的金牌拱手送人了。这好似成为了他的“最后一枪”的魔咒,让他屡失金牌。对此,孙晓民说,许彦华在比赛时,也出现过最后一枪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他就采取了一种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让许彦华没有陷入如埃蒙斯一样的“最后一枪”的魔咒中。

  “埃蒙斯2004年第一次出现最后一枪失误,这是个偶然现象,教练要淡化处理,如果教练专门与运动员总结了最后一枪为什么会失误,这等同于一种负向诱导,那么运动员以后在比赛中,一打到最后一枪,心里就发毛,就容易再失误。”孙晓民说。

  在许彦华最后一枪也出现失误后,孙晓民通过提高许彦华单弹的击发控制能力,来改善她最后一枪失误的几率。

  100发子弹,10发为一组,孙晓民告诉许彦华,他每组只看他指定的那发子弹的环数,其他的成绩都不看。

  当时训练时还是纸质靶,一弹一靶。当许彦华打完100发子弹时,孙晓民挑选出自己指定的那发子弹的成绩,其他的纸质靶都扔掉,这样多次训练,改善了许彦华最后一枪失误的现象。

  年轻教练的“大将风范”

  在中国的射击界,孙晓民常被赞为“年纪轻轻就有大将风范”。他在场上稳定,许彦华在场上霸气,所以才成就了一代“女枪神”。

  孙晓民是黑龙江省鸡西市人,上小学时,一间教室两个班共用,上下午轮流上课,每天都有半天假期。孙晓民就被当军人的父亲,送到了当地的体校学射击。从1975年开始接受正规的训练,之后,他当了4年多专业射击运动员,取得过全国赛第二的成绩。1986年,23岁的孙晓民就到了黑龙江省体工三队当射击教练。

  黑龙江省在1958年就建立了黑龙江省射击队。“上个世纪70年代,黑龙江的国防教育基础很好,有很多军事体育学校,设置了跳伞、航空、无线电等项目,所以全省各地市几乎都有射击队。”孙晓民说。

  许彦华就是鹤岗市射击队的,他和当地的射击队教练王云敏是邻居。许彦华被王云敏看中,觉得她是个“好苗子”。

  1986年,在黑龙江省第六届运动会上,许彦华竟以574环的成绩,一举获得女子小口径步枪3x20项目个人赛冠军,并超过了570环的亚洲纪录,一鸣惊人。于是,她进入了黑龙江省射击队,跟着孙晓民练射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队到各省选调教练,都是高标准,要精兵强将,“优中选优”,像创造了无数辉煌成绩的羽毛球教练李永波和体操教练黄玉斌都是在这个时期,进入了国家队当教练的。

  1989年,孙晓民因为带队员成绩提高得快,也被选进国家队当教练,当时他仅仅26岁。因为太年轻,他在食堂吃饭时,常被打菜的老师傅误认为是运动员,因为他们从没见过这么年轻的国家队教练。那年,孙晓民当教练时,王义夫和许海峰还是国家队的队员。

  1993年,在成都举行的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上,许彦华当时已经小有名气,但比赛中前两组成绩不是很理想,孙晓民站在许彦华的身后,申请将许彦华叫下来两次,告诉她改进点,但当时许彦华的心已经乱了,记不住了,她就让孙晓民将比赛中注意的点写到纸上,摆在了射击台上,之后的两组比赛,她扭转了比赛局面,最终获得了那场比赛的银牌。

  当比赛完事后,孙晓民才发现,原先站在他身后的十几名记者都不见了,记者们对孙晓民说,他们待在场内,觉得实在太静了,气氛太压抑了,待不住,就都出来了,而孙晓民在比赛失利时,在场内仍十分稳定。

  教练能管的事,绝不让运动员操心。这是孙晓民自己给自己定下的一条规矩,他给许彦华当了11年教练,一直是这样做的。

  孙晓民说,他在比赛场上,必须做到波澜不惊,必须稳定,这样运动员看到教练稳定,自己才心稳,才能取得好成绩。

  全力以赴准备最后一战

  1997年,许彦华27岁,正是她射击巅峰的阶段,但她和孙晓民长谈了一次,最终选择急流勇退,正式退役了。许彦华的退役,当年在全国射击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但如今回头看,许彦华的这一决定是正确的,她退役后读书深造,完成了自己的大学梦。

  2001年,孙晓民担任了黑龙江省自行车射击射箭中心的副主任,2016年担任了主任。从1986年开始当射击教练后,黑龙江省射击队共获得了8.5枚全国运动会的金牌,在黑龙江省夏季项目中,一直以来的强势成绩,它成为了优势项目。如今,59岁的孙晓民正在备战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作为他退休前的最后一次全国比赛,他有压力,也有期待。(完)

【编辑:郭璨】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王琳
吕品
李蒋铭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此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