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5月31日电 近日,哈医大四院消化二病房为一名结肠癌性肠梗阻患者成功植入肠道支架,打通了已经完全堵塞三天的肠道。
56岁的范大爷,不知道什么原因,肚子越来越痛,还胀得厉害,只是不停得打嗝,不排气也不排便,范大爷觉得自己的肚子胀得像气球一样,难受得吃不下睡不着。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范大爷原来是得了肠梗阻,但是对症治疗后并没有明显缓解,于是医生建议范大爷尽快去哈医大四院进行治疗。

范大爷到哈医大四院入院后,急请消化二病房韩继武主任会诊,韩继武教授考虑患者已于当地医院对症治疗,疗效不显著,可能存在下消化道梗阻情况。患者又腹胀痛多日,肠道梗阻需快速解决,因此在患者入院当天下午就为患者进行了急诊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时,面对宿便堆积的肠道,韩继武教授边冲洗边进镜,终于在降结肠发现环周生长的肿瘤组织。罪魁祸首找到了,韩教授结合患者情况,决定为患者置入肠道支架,解决患者的梗阻。但是肿瘤病灶已经基本上长满了肠腔,不留一丝缝隙,此时大家都觉得内镜治疗没有希望了,但是韩教授调节肠镜硬度,再次尝试,终于在中间质脆的肿瘤组织中找到了一点罅隙,置入超硬导丝后,循导丝送入支架,瞬间大量的宿便涌了出来,肠道内积存的气体也迅速排出,这些平常令人尴尬的声响此时却成了胜利的礼炮声,让在场所有的医护人员都为大爷感到高兴。大爷膨胀的像气球一样的腹部马上瘪了下去,腹痛也得到了缓解。治疗结束后,看着治疗室一地狼藉,家属对一脸疲惫的韩教授有太多的感谢话要说!大爷激动的说:“难受了这么多天,今天能睡个好觉了,没想到来哈医大四院的第一天,我这病就好了!”
据韩继武教授介绍,这类病人往往病灶中间的缝隙很窄,一定要加大肠镜硬度,边试探边进镜,对操作医生的技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导丝插入后要缓慢前行,避免穿孔,支架要足以覆盖全部病变。
我国目前结肠癌的发病率很高,接近千分之三,早期缺乏特异症状,而且部分患者体检意识不强,常于中晚期才发现,更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像范大爷一样因为肠道梗阻,有了症状才被发现。这部分患者首要问题是解决梗阻,为进一步的手术及化疗创造条件。肠道支架就是这种病人的一个绝佳选择,哈医大四院消化二科韩继武教授团队对内镜下支架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及时有效的为患者解决病痛。
专家简介

韩继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消化内科二病房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地位:
黑龙江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委
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与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会长
黑龙江省民族医药学会消化专业副主委
黑龙江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食道疾病学组副组长
黑龙江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疾病与模拟内镜培训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肝胆胰MDT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整合医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介入诊疗学分会委员
黑龙江省慢性病管理学会副主委
黑龙江省预防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委
专业擅长:
拥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食管、胃、肠等消化管,肝、胆、胰、脾等消化腺及腹膜的急危重症和疑难病例有很高的诊治率,而且擅长用消化内镜等现代设备开展诊疗操作,遵循循证医学理念,积极开展新技术,努力应用新理论、新药物,尽力提供国内外高水准的医疗服务。曾多次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1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交流学习,尤其擅长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套扎及硬化治疗(EVL,EIS)、消化道息肉电切术(EMR)、消化道早癌和黏膜下肿物剥离术(ESD)、消化道异物取出术、ERCP、消化道出血的急诊内镜诊疗等操作。擅长肝硬化、急性胰腺炎、梗阻性黄疸、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消化道早癌及胰胆肿瘤的诊治等研究领域贡献卓著。
承担临床、预防等多轨道教学任务,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二十名。为消化内科培养多位临床及科研骨干,完备科室人才梯队建设。
主持黑龙江省科技厅十五攻关课题一项,省教育厅课题二项,哈尔滨市科委课题二项。获黑龙江省政府科研成果奖一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收录三篇,主编著书二部,发明专利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