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正文
首页健康医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用它来寻找“新冠病毒”——哈尔滨市第五医院的核酸检验人
2021年02月01日 15:15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2月1日电(王甦 杨敬慧)有人说检验人是寻找病毒的福尔摩斯,有人说检验人是发现病毒的尖兵,当你了解了检验人的工作后,你就会觉得这些形容都不为过。进入2021年1月以来,随着黑龙江省多地出现本土病例,哈尔滨市第五医院的核酸检测量也大大增加,最多一天检测两千多人份样本,五院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方寸之地用他们鹰隼般的双眼尽显检验人的英雄本色。

  由于核酸检测工作非常精细且复杂,很多步骤还需要检验人员手工操作并且多数为手工微量加样,为了效率最大化,并节约防护服,每个检验人员需要在核酸实验室连续作战6个小时,除了消杀时间,仪器需要24小时运行,达到批次间无缝连接来增加检测能力。

 

  标本处理区工作是最辛苦的,里面是负压实验室,要严格穿着防护设备,在里面呆的时间长了避免不了会出现缺氧、疲劳、眼睛不舒服,护目镜起雾等现象,对于任何一个核酸人来说体力的消耗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班次下来,护目镜里集满了水珠,所有的内衣均已湿透,头发也如刚刚洗过一般,一双双泛白、褶皱、布满勒痕,甚至过敏手已不鲜见。

  何洪杰家里的孩子才2岁多,但是,当半夜接到紧急任务的通知,二话不说,紧急增援,准时到岗,连续作战,科学分析,启动预案流程,有条不紊。

  由于科室人员紧缺,核酸实验室都是检验科各工作室的人员兼职承担操作。但是所有人为了疫情防控大局,均全力以赴。孙松岩同志除了承担免疫室、核酸实验室的工作,还是科室的后勤保障员。为了保障大家的防护用品充足,天天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他在防护服上写着“岩途有宇”的名字,这是他和同是抗疫医务人员的妻子张宇共用的名字。

  “核酸检测这份工作可能是长久之战,要做好心理预设,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护,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家人负责。”2020年8月初检验科副主任雷敏,面对新上岗的“三小只”核酸检验新兵,殷殷嘱托。而吴芳、王迪、赵丽波也不负嘱托,勇敢地担负起核酸检测夜班的任务,使医院的核酸检测达到了24小时检测的要求,核酸实验室24小时转起来,大大的满足了百姓对核酸采集的需求,缩短了急诊患者等待核酸检验的时间。

  检验科副主任雷敏在她瘦弱的身体里蕴藏巨大的能量,每天忙碌的身影一直是大家忘我工作的动力。自从核酸实验室建设以来,她统筹兼顾科里的大事小事,从核酸实验室的选址、设计、建成、编写文件、应急事故演练,到科室的工作部署、方案制定以及日常管理等工作。无论多忙,她都会询问检测中遇到哪些问题,再连夜把出现的问题整理归纳并分享到工作群中带领大家讨论解决方案。1月份以来,更是时刻和大家部分昼夜地摸爬滚打,做大家的主心骨。

  繁重的工作使五院检验人开启了24 小时轮班、“5+2”在岗的工作模式,检验人面对全负荷的检验任务,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收样、检测、复检,标本、仪器、数据,操作台前无数次重复的动作就是为了每一份检验结果的及时性送出。

  当接到需要外援的指令后,崔庆明和王延群这两名年富力强的工作人员毅然报名,留守的马嘉宁、徐天星等人则纷纷表示:“虽然,就剩下七朵金花和一片绿叶了,但是为了能筑起一道疫情防控的坚固长城,五院核酸检验人定会与时间赛跑,严把病毒检验关!”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五院的核酸检验人也拥有着一双黑色的眼睛,鹰隼般锐利地寻找着病毒,让它无处遁形。(完)

【编辑:郭璨】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戚欣茹
姜辉
王琳
王妮娜
魏来
范英杰
吕品
郭璨
李香梅
(此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