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国际新闻
首页国际新闻
从1300亿斤奔向1600亿斤 龙江粮食总产“步步高”端牢“中国饭碗”
2022年08月21日 08:06 | 来源:黑龙江日报

  龙江8月,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希望。

  从三江平原到松嫩平原,广袤的黑土地上,玉米粒日益饱满充实,大豆“体重”不断增加,而水稻“压圈”快速“上粮”。

  农民们信心满满:咱现在有良田有良种还有良技,年年丰收。

  的确,这十年,从1300亿斤到1400亿斤再突破1500亿斤,黑龙江为“种好中国粮食、端牢中国饭碗”交出亮眼成绩单:

  十年来,粮食总产一直居全国首位,国人每9碗米饭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

  十年来,全省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居于全国首位,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种子的“芯”突破

  桦川县梨树乡繁荣村刘运生种植“龙粳31”已经近10年时间,看着丰收在望的水稻田,他说:“这个品种的水稻丰产性特别好!我们附近村屯都在种。”

  2011年,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潘国君研发培育的水稻品种“龙粳31”经审定后开始推广,良好的丰产性、抗瘟性、抗冷性和适应性,得到了第三积温带农民们的普遍认可。

  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里,“龙粳31”从最初的2.5万亩,扩展到每年千万亩以上,由此创造了全国粳稻品种种植面积的历史纪录,连续多年成为我省第一大主栽品种,更让亩产超过750公斤成为现实。

  在此期间,我省坚持抓住种子这个农业生产的“芯片”,打响了集人才、科技、创新等在内的龙江种业“翻身仗”。

  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推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立体式”的助推让龙江种业渐入佳境。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自2016年以来,全省共审定推广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722个,建立农作物专家育种示范基地16个。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占比8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为45%。常规粳稻、大豆、马铃薯育种全国领先,其中常规粳稻和大豆自主选育品种100%。

  从事水稻育种研究42年的潘国君说:“十年来,我省品种自主创新程度大幅提高,改变了国外品种主导生产的历史, 可以说已经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十年何止一粟。他告诉记者,过去十年,我省有了千万亩以上种植的“大品种”,品种审定数量也大幅提升;从事育种的主体,也从原来以科研院所、事业单位为主,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受到相关扶持政策影响,企业参与品种创新的积极性高涨,并注重与生产紧密结合;此外,申报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大幅增加。

  “云”上的稻田

  奋斗的人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全国种粮大户、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孙斌鸿源农业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斌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稻田里走一圈会有很多新发现。

  在企业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大小小的无人机摆了一地。孙斌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对无人机的应用更为广泛,从运送秧苗、到撒药扬肥、再到夜间作业,越来越依赖数字科技。

  田里还安装了智慧农业设备,可以监测到土壤里的氮磷钾、湿度温度等,更可以“感知”并记录空气温湿度、PM2.5含量、雨量、光照时间、光辐射等,“好大米是科学种出来的。”他说。

  见微知著,非凡十年。黑龙江也努力向现代化农业强省迈进,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截至2021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6888.35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58.7万台,其中100马力及以上拖拉机达到8.7万台,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8%以上,稳居全国首位。

  数字信息技术赋能农业也步入“快车道”。黑龙江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农业大数据中心,整合开发了农机调度、植保数据、养殖管理、土地流转、投入品管理、农业金融等系统,强化与国内互联网头部信息平台企业、通信运营商,哈工大、东北农大等高校,中科院自动化所、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全面推进农业数据资源统一管理和综合利用。

  重大病虫疫情在线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植保无人飞机作业数字化监管也同步推进,建成目前国内唯一全省域在线监测体系,设立病虫疫情监测点4000个,布设病虫害监测设备1.7万台,2021年完成无人飞机作业2.08亿亩次。开发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追溯面积达4500万亩,入驻企业2500家。

  变“肥”的黑土地

  在黑河市爱辉区古城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开阔的农田里,生长在黑土地上的豆秧格外健壮,负责人闫化军抓起了一把黑土:“按俺们农民话讲,现在这地‘丝丝挠挠’的。”

  这话怎讲?“说明咱黑土地里的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呗!”秋天整地起垄,粉碎的秸秆和有机肥一起“拌进”地里;夏天测土施肥,缺啥补啥……闫化军已经很习惯这种耕种方式,用工程、农艺、生物措施保护黑土地,守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命根子”,于他看来责无旁贷。

  过去十年,黑龙江省结合省情实际,围绕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坚持管控与修复并重、保护与利用统筹、用地与养地结合,全力创新黑土地保护模式,健全黑土地保护长效机制,打造黑土地保护龙江样板。

  省农业农村厅还积极打造黑土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即以秸秆粉碎、有机肥混合深翻还田,结合玉米—大豆轮作为关键技术的旱田黑土地保护治理技术模式。针对水田秸秆还田难等问题,以秋季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春季有机肥抛撒搅浆平地为关键技术,形成水田黑土地保护利用“三江模式”。“龙江模式”和“三江模式”被列为全国黑土地保护主推技术模式。

  为了长久保护黑土地,我省编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修订了《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出台了《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推行了省、市、县、乡、村和网格、户“5+2”七级田长制,构建了目标到位、任务到底、责任到人的工作责任体系,形成了黑土地全域全覆盖监管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也于8月1日起施行,让保护黑土地从此有法可依。

  数字显示,2021年,全省完成保护性耕作2586万亩,累计落实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面积5842万亩。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要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实施现代农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推进规模化、数字化、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600亿斤以上、保持全国第一,坚决当好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主力军”、国家粮食统筹调剂最可靠的“供应地”。

  1600亿斤,是目标,是使命,更是龙江儿女为祖国种好粮的一份担当。(记者 李天池)

【编辑:郝雨】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王琳
李蒋铭
孙汉仑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高峰
(此排名不分先后)